拉倒底部可以下載安卓APP,不怕網址被遮蔽了
APP網址部分手機無法開啟,可以chrome瀏覽器輸入網址開啟
17-06-06
P> 看~精彩-尐說~燼恠.. 第一~-註*尐^說
..
( 天空微露魚肚白,驚擾了睡眠中的張東兩人,在太陽還沒升起的時候,岸邊就開始響起忙碌的腳步聲。
周圍還有些昏暗,早晨的露珠讓空氣在清新中帶著幾分潮溼,小河上已經有兩、三張竹筏在來擺渡,一趟又一趟的運送著勤快的山裡人。
山裡人家一般起得比較早,迎著晨曝雞鳴而起,披星戴月滿載而歸,為的是那在他們眼裡簡單又彌足珍貴的一日三餐。
小河的對面已經有人在排隊,有的牽著驢車,有的揹著竹簍,他們帶的大多是自己家地裡的產物或是野物和野菜,早早起來就是想在早市上賣個好價錢,換來微薄卻十分重要的錢。
到了岸邊的山民都在好奇地打量著這停在河邊的轎車,這地方已經很久沒外來的客人。
驢車可以把驢和車分開運,巨大的竹筏明顯適應這種古老又實惠的運輸方式,不過想運轎車就是天方夜潭,在無奈之下,張東只能鎖緊車門,提著車內值錢的東西徒步進村。
一夜歡好,陳玉純下車的時候啊了一聲,小臉頓時一片羞紅,走路的姿勢蹣跚而有點彆扭。
張東一看,趕緊溫柔地扶著陳玉純。
在眾人的注視下,張東那親密的動作讓陳玉純更加難為情。
坐竹筏過去的時候,張東順便打聽一下,果然這一帶已經有不少人搬走,因為政府開始水庫的建設工作,而一些人還沒搬走的原因是因為窮,不少人沒得到安置款和地皮,根本就沒可去的地方,他們只能在這裡等待政府安置。
過了河,森林中有一條蜿蜒的土路,走沒多久,眼前就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村落。
張東一看,頓時打了一個冷顫,與之前看到的那些村莊相比,這座小村未免太破落了。
張東腦子一個恍惚,想起的是戰爭過後幾乎廢墟般的城市。
村內的道路細小而崎嘔,大多還是石塊堆砌而成,兩輛摩托車想並排而過都很難,更何況是汽車,圍牆全是赤泥牆,顯得破敗而有一種荒蕪的感覺。
這裡的民居大多是矮小的木樓,別說遮風掩雨,恐怕站在外面,石子都丟得進去。
整座村子看不見一塊紅磚圍牆,一眼看去滿目瘡痍,甚至都沒看見一棟二層的小樓,在破敗的木樓群中,石頭造的房子竟然已經算是不錯,可想而知這小地方窮到何等地步。
“東哥。”見張東在發愣,陳玉純喚了一聲,她從小在山裡長大,自然知道陳家溝村的貧窮。
傳言陳家溝村的孩子,小的時候連件衣服都沒有,八、九歲了還是光著屁股到處跑,夏天什麼都不穿,冬天的話裹著被子就出門,村裡家家戶戶額頭上都刻著一個窮字,能出去的,即使在外面只有溫飽,也不會來這窮山僻壤,因為這裡窮得讓他們沒任何好留戀,這座小村破敗得感覺每一棟屋子都搖搖欲墜。
張東以前只知道陳家溝村很窮,但這貧窮的程度遠遠超過張東的想象,這哪像是在豐饒的沿海大省,簡直就像是在荒蕪至極的的大西北。
張東醒了醒神,拍了拍腦袋,牽著陳玉純走進小村。
不少人都搬走了,到處都可看見沒人居住的房子倒塌,看來不只是因為政府的這次水庫工程,而是一開始能在外面找到活路的人大多都沒來的打算。
村道上不時有雞和土狗跑過,一隻只看起來都瘦得沒幾兩肉。
村道上人不多,大多都是閒坐的老人和到處亂跑的小孩,張東稍微打聽一下,才找到外公、外婆的家,位置在村裡最偏僻的南面,路崎嶇不平,即使徒步都感覺很費事。
在山腳下的小池塘邊,一排幾乎風一吹就倒的籬笆牆內,破舊的石頭老屋看起來毫無生氣,院內一片靜悄悄,樹枝做成的門幾乎一推就要散,院內的老樹已經枯萎,讓這本就搖搖欲墜的小院看起來更是荒蕪。
“有人在嗎?”張東進了門,喊道,心裡有些發虛:這簡直是無人居住的破屋一樣,老孃的家人該不會也搬走了吧?
但出乎張東意外的是,他喊了一聲後,一個農婦走出來,疑惑地看著張東。
這名農婦的肌膚不像一般山裡人黝黑,面色帶著幾分病態的蒼白,頭髮用頭巾包著,看起來有些顯老。
農婦有些消瘦,神情卻很溫柔,溫柔中給人一種賢慧的感覺,細看之下,她的眼睛很是明亮,鼻子挺翹、嘴巴小,雖然很土氣,但只要好好裝扮,也是個不錯的美人。
農婦穿的是農村常見的花襯衫和黑布褲的組,褲子上打了一些補丁,穿著有些老舊的布鞋,這一身打扮讓她不僅顯老,也遮住身材的曲線,但她的容貌很秀氣,頂多三十歲出頭,穿著這樣的舊衣服感覺很彆扭。
農婦手上抱著盆子,裡面是剛洗過的菜葉,她疑惑地看了張東一眼,然後打起手勢。
張東和陳玉純頓時傻眼,完全不知道農婦比手劃腳的到底是在表達什麼,也沒料到這個讓人感覺溫馨的婦人竟然是個啞巴。
農婦比劃了一陣子,臉上始終帶著溫和的笑容,沒有一點防備陌生人的警戒,這種感覺讓人很可親,張東趕緊說明來意:“你好,這是陳德老先生家嗎?”
陳德是張東外公的名字。
農婦一聽,微微一愣,馬上點了點頭,放下盆子,指了指屋邊的凳。
陳玉純剛破身,這一路走來已經很不舒服,張東趕緊攙著她過去坐下,但一坐下又為難了,心想:她不會說話,怎麼溝通?也不知道她到底是媽媽家的什麼人。
這時,農婦屋拿來了一個本子和鉛筆,本子上密密麻麻,都是作業和筆算的草稿,已經發黃、發乾,明顯年代久遠,而那鉛筆只剩下小拇指般長短,那老舊的款式,城裡的孩子幾乎都沒見過。
農婦識一些字,不過寫起來有些歪曲,但也能清晰表達她的意思。
沒錯,不過他去世了。你們是?
農婦感到很困惑,陳玉純的穿著倒像是這一帶的人,而張東的衣著不算太光鮮,但明顯不是山裡的人家。
或許是因為這裡很少有客人來,農婦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事,那始終帶著溫柔笑容的臉上難掩好奇。
張東聞言,趕緊和農婦解釋起來,說起他母親的名字和過去的那一段事。
農婦一聽,這才恍然大悟,有些驚訝地看著張東,似乎是在困惑那以前跑掉的女人不在了,怎麼她的孩子還低記著要這大山裡看一看。
農婦認識的字不多,寫字的速度很慢,有的也寫不出來,不過大概能看得懂這家的現狀……前兩年兩位老人去世了,而那個差點當了張東爹的低能兒舅舅也在十多年前的某一天亂跑出去,等家人找到的時候已經溺死在池塘。
農婦是更偏僻的山裡那邊的人,當時張東的母親逃跑後,抱孫心切的陳家老人求爺爺,告奶奶的給低能的兒子討了這一房媳婦。
農婦家裡有近十個兒女,而農婦在重男輕女的家裡不受歡迎,又是個啞巴,就被半嫁半賣的送到陳家,換了微薄的聘禮,嫁給那個只知道傻笑和流口水的低農婦小時候在家裡就老是被人欺負,嫁過來的時候剛十四歲,在這封閉的山裡,這樣的事很正常。農婦小小年紀就成了陳家的媳婦,洞房夜流了一夜的淚,因為那個傻丈夫並沒有理會她,而是跟村裡小孩玩了一夜。
在公婆的相逼下,最後農婦還是有了孩子,十月懷胎後生了一個女孩。
雖然陳家老人有些不高興,但畢竟是親孫女,所以還算疼愛這個孫女,只是馬上又催促農婦趕緊生一胎,畢竟在傳統觀念下,老人還是希望能抱個孫子。
但陳家老人沒有如願,傻瓜兒子溺死在池塘裡,斷送家裡唯一的香火,頓時深受打擊。
而那時農婦還小,坐著月子,抱著啼哭的女兒,聽到這個訊息時也嚇傻了,但並沒有喪夫的痛苦,因為當時她太小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窘迫,讓這個家更是潦倒,但老人們還是忍著喪子之痛,撫養孫女長大,直到前兩年才前後去世,去世的時候沒病沒災,最起碼沒給這本就窘迫的家庭帶來太多負擔。
“舅媽。”張東聽完後,有些彆扭地喊道。
儘管對這個家半點感情都沒有,但畢竟這是張東母親惦記一輩子的心病,老人走了沒辦法盡孝。
看著這個破敗的家,張東也有些鼻酸,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咐,心裡決定必須幫母親還這個養育的恩情。
農婦開心地一笑,不過靦腆中帶著一點慌張,畢竟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外甥比她小不了幾歲,一時讓她很不適應,或許她也知道張東的母親是養女,對於張東的母親也只是聽過那段往事而已,細算起來其實沒有任何感情。
而那段往事,在農婦的印象裡並不深刻,最深刻的,反而是兩位老人臨終之前因為抱不上孫子而對這個養女的謾罵和氣惱,或許他們把這一切的禍根全算在張東母親身上,甚至包自己括兒子的死。
坐了一下,聊了一點家常,已經中午了,農婦讓張東和陳玉純先坐一下,她則提著籃子到其他人家,等到來的時候,籃子裡有點臘肉和雞蛋之類的,看來是要準備午飯。
陳玉純看張東的面色有些凝重,也不知道該說什麼,馬上跑過去幫忙。
陳玉純本來就勤快,而且一過去一口一個阿姨,將農婦哄得很是開心,加上長得漂亮討喜,自然惹人憐愛。
過一會兒,木桌上擺了三道菜,看起來很簡單,不過讓人很有食慾,一盤臘肉炒小甜椒、一盤雞蛋炒韭菜,韭菜似乎是野生的,葉子很粗、很翠綠,菜香味十分濃郁,另一盤是叫不上名字的菜,估計是這山裡的野菜。
陳玉純在來之前說過,山裡人大多在房前屋後就摘得到很多可以吃的野菜,不少人家都是以這些野菜為要的食物。
在城裡,這些純天然的野菜很貴,但在鄉下實則很不起眼,只是在這太過僻遠的小村裡,把野菜拿出去賣雖然也能換錢,卻很不划算,因為運輸就是件很麻煩的事。
灶是土灶,鍋是老款的大鐵鍋,鍋蓋一揭,立刻飄散著大米特有的香味。山裡人吃的米大多是自己加工的糙米,沒那麼精細雪白,參雜一點雜色,卻更完整的保留大米的原滋原味。
農婦拿著四副碗筷,筷子是木筷,有的已經生了雜色,每隻碗都有破舊的缺口。擺好碗筷後,農婦站在籬笆門前張望著。
張東問道:“是不是表妹也要來吃飯?”
提起自己女兒,農婦滿面溫慈,笑吟吟的朝張東點了點頭。
儘管很餓,聞著眼前的菜香,肚子都要咕咕做聲,但張東和陳玉純還是沒有動筷,禮貌地等著這個還沒見過面的女孩。
菜都涼了,門外才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在農婦慈愛的微笑中,一道身影風風火火的跑進來,她扎著馬尾,個子嬌小玲瓏,穿著已經洗得發白的校服,身材很是纖瘦,髮絲略亂,因為缺乏營養而有些發黃,或許是遺傳了她母親的的基因,即使還小,但面色清秀、五官端正,小虎牙、大眼睛,看起來分外可愛,儼然是個讓人期待的美人胚子,只是沒有打扮,顯得有些土氣。
張東一看,頓時眼睛眯了一下,不禁想象著她穿上洋裝會有多可愛,心想:好一個漂亮的女孩。
“媽,我來了。”那女孩面露微笑,但難掩幾分無奈的沮喪,本該純真的臉上有著這年紀不該有的苦笑。
那女孩見家裡有其他人,很是錯愕,看清楚來人後更是驚訝地張大嘴巴,有些驚喜地問道:“玉純,你怎麼在這裡?”
“陳楠?這是你家?”
陳玉純也是驚訝不已,面帶幾分詫異的喜色。
陳玉純和陳楠馬上聊開,原來她們是國中同班同學,三年來都坐在一起,學校放假時,兩人也同時決定綴學。
由於中學在小鎮邊,所以陳玉純和陳楠雖然各自知道對方是哪座村的人,但一直沒空到對方家裡玩。
陳玉純和陳楠家的環境都不好,上學以外的時間沒有遊玩的可能,早早就當家的她們,幼嫩的肩膀上扛了太多重擔,別人嬉戲、上、遊戲的時間,對她們來說都是一種奢侈。
而學習也是奢侈的,何況學費對於家庭來說是沉重的負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簡單的話,背後是花樣年華里異樣的忙碌和辛酸,做不完的家務、幹不完的農活,除了睡覺以外,這幾乎佔據她們生活中最多的時間。
同窗三年,彼此都沒時間去對方的家裡看一看,可想而知陳玉純和陳楠的負擔重到什麼地步。
陳楠?我表妹?張東突然有些激動,或許是因為沒什麼親戚,也或許是因為家裡沒女孩,看到這素未謀面的表妹,心裡油然而生一種憐惜,眼神從邪惡一下子變得柔和起來。
這時,陳楠才看到張東,或許是張東的形象有些兇惡,她本能後退一步,疑惑地問道:“玉純,這是……”
“你表哥,呵呵。”陳玉純親熱地拉著陳楠的手,面帶羞紅的看了張東一眼,說道:“詳細的情況等等讓你媽跟你說吧,人家等你等得都餓死了,我們還是先吃飯吧。”
農婦在旁邊也招呼著,即使沒有言語,但還是能感受到她的熱情。
張東四人坐下後,陳玉純和陳楠嘰嘰喳喳地聊著,不過大多都是女孩間的竊竊私語,農婦則殷勤地夾菜給張東,飯菜的香味加上飢餓,張東吃得異常舒爽。
在這樣節衣縮食的家庭,很少有吃得這麼奢侈的時候。
張東一邊吃,一邊小心翼翼地打聽著她們的現狀,儘量注意用詞,不想刺激到她們,因為在這種家庭環境長大,女孩們心中總有一塊敏感地帶。
陳楠家的環境,自從當木匠的爺爺去世後變得愈發差,雖然農婦有萌生過出去打工的念頭,但她天生的殘缺讓她到哪裡都碰壁,鎮上又沒什麼工廠,所以還是沒找到工作。
而陳楠和陳玉純都是打算輟學出去打工,陳玉純家有了那樣的變故,所以陳玉純一時還沒決定好未來,而陳楠這個看似比較安穩的家,那穩定而貧窮的生活也必須經歷天翻地覆的改變。
小村要拆遷是不爭的事實,可那微薄的安置款讓陳楠母女倆很茫然,不知道該在哪裡棲身,村裡已經沒什麼親戚,而且大家都各管各的,也沒互相照顧的能力,所以小村拆遷之後到何處棲身對她們是一大難題,也是難以面對的難關。
陳楠的母親嫁過來的時候名叫啞妹,現在成了啞嬸,她性子溫順,沒什麼見,在這當口上,家裡沒個事的男人,早就六神無,在村裡三大姑八大姨的建議下,心裡有個猶豫不定的想法,那就是把這筆安置款留給陳楠讀書,就讓她住在學校的宿舍,而啞嬸打算跑到市裡的工廠工作,在那種生產線上,只要能埋頭幹活就有錢賺,是啞巴並不構成問題,但這樣一來,她們就沒有可以安生的家。
關於這件事情,啞嬸不由得嘆息一聲,擦了擦發紅的眼睛。
陳楠看著啞嬸,有些感傷又有些生氣地說道:“媽,我都說了我不讀書,我們拿錢找個地方蓋間小房子就可以了。你一輩子沒出去打過工,被人騙了怎麼辦?你放心,我可以去工作養你的。”
陳楠的話中隱約透著一些無奈和不捨,張東細心地留意到這一點,馬上就關切地詢問著。
原本陳楠欲言又止,畢竟這突然冒出來的表哥非親非故的,但猶豫了一下,還是忍不住向張東訴起委屈。
本章未完,點選[ 數字分頁 ]繼續閱讀-->>【1】【2】
最新章節請訪問https://m.longtannovel.com
..
( 天空微露魚肚白,驚擾了睡眠中的張東兩人,在太陽還沒升起的時候,岸邊就開始響起忙碌的腳步聲。
周圍還有些昏暗,早晨的露珠讓空氣在清新中帶著幾分潮溼,小河上已經有兩、三張竹筏在來擺渡,一趟又一趟的運送著勤快的山裡人。
山裡人家一般起得比較早,迎著晨曝雞鳴而起,披星戴月滿載而歸,為的是那在他們眼裡簡單又彌足珍貴的一日三餐。
小河的對面已經有人在排隊,有的牽著驢車,有的揹著竹簍,他們帶的大多是自己家地裡的產物或是野物和野菜,早早起來就是想在早市上賣個好價錢,換來微薄卻十分重要的錢。
到了岸邊的山民都在好奇地打量著這停在河邊的轎車,這地方已經很久沒外來的客人。
驢車可以把驢和車分開運,巨大的竹筏明顯適應這種古老又實惠的運輸方式,不過想運轎車就是天方夜潭,在無奈之下,張東只能鎖緊車門,提著車內值錢的東西徒步進村。
一夜歡好,陳玉純下車的時候啊了一聲,小臉頓時一片羞紅,走路的姿勢蹣跚而有點彆扭。
張東一看,趕緊溫柔地扶著陳玉純。
在眾人的注視下,張東那親密的動作讓陳玉純更加難為情。
坐竹筏過去的時候,張東順便打聽一下,果然這一帶已經有不少人搬走,因為政府開始水庫的建設工作,而一些人還沒搬走的原因是因為窮,不少人沒得到安置款和地皮,根本就沒可去的地方,他們只能在這裡等待政府安置。
過了河,森林中有一條蜿蜒的土路,走沒多久,眼前就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村落。
張東一看,頓時打了一個冷顫,與之前看到的那些村莊相比,這座小村未免太破落了。
張東腦子一個恍惚,想起的是戰爭過後幾乎廢墟般的城市。
村內的道路細小而崎嘔,大多還是石塊堆砌而成,兩輛摩托車想並排而過都很難,更何況是汽車,圍牆全是赤泥牆,顯得破敗而有一種荒蕪的感覺。
這裡的民居大多是矮小的木樓,別說遮風掩雨,恐怕站在外面,石子都丟得進去。
整座村子看不見一塊紅磚圍牆,一眼看去滿目瘡痍,甚至都沒看見一棟二層的小樓,在破敗的木樓群中,石頭造的房子竟然已經算是不錯,可想而知這小地方窮到何等地步。
“東哥。”見張東在發愣,陳玉純喚了一聲,她從小在山裡長大,自然知道陳家溝村的貧窮。
傳言陳家溝村的孩子,小的時候連件衣服都沒有,八、九歲了還是光著屁股到處跑,夏天什麼都不穿,冬天的話裹著被子就出門,村裡家家戶戶額頭上都刻著一個窮字,能出去的,即使在外面只有溫飽,也不會來這窮山僻壤,因為這裡窮得讓他們沒任何好留戀,這座小村破敗得感覺每一棟屋子都搖搖欲墜。
張東以前只知道陳家溝村很窮,但這貧窮的程度遠遠超過張東的想象,這哪像是在豐饒的沿海大省,簡直就像是在荒蕪至極的的大西北。
張東醒了醒神,拍了拍腦袋,牽著陳玉純走進小村。
不少人都搬走了,到處都可看見沒人居住的房子倒塌,看來不只是因為政府的這次水庫工程,而是一開始能在外面找到活路的人大多都沒來的打算。
村道上不時有雞和土狗跑過,一隻只看起來都瘦得沒幾兩肉。
村道上人不多,大多都是閒坐的老人和到處亂跑的小孩,張東稍微打聽一下,才找到外公、外婆的家,位置在村裡最偏僻的南面,路崎嶇不平,即使徒步都感覺很費事。
在山腳下的小池塘邊,一排幾乎風一吹就倒的籬笆牆內,破舊的石頭老屋看起來毫無生氣,院內一片靜悄悄,樹枝做成的門幾乎一推就要散,院內的老樹已經枯萎,讓這本就搖搖欲墜的小院看起來更是荒蕪。
“有人在嗎?”張東進了門,喊道,心裡有些發虛:這簡直是無人居住的破屋一樣,老孃的家人該不會也搬走了吧?
但出乎張東意外的是,他喊了一聲後,一個農婦走出來,疑惑地看著張東。
這名農婦的肌膚不像一般山裡人黝黑,面色帶著幾分病態的蒼白,頭髮用頭巾包著,看起來有些顯老。
農婦有些消瘦,神情卻很溫柔,溫柔中給人一種賢慧的感覺,細看之下,她的眼睛很是明亮,鼻子挺翹、嘴巴小,雖然很土氣,但只要好好裝扮,也是個不錯的美人。
農婦穿的是農村常見的花襯衫和黑布褲的組,褲子上打了一些補丁,穿著有些老舊的布鞋,這一身打扮讓她不僅顯老,也遮住身材的曲線,但她的容貌很秀氣,頂多三十歲出頭,穿著這樣的舊衣服感覺很彆扭。
農婦手上抱著盆子,裡面是剛洗過的菜葉,她疑惑地看了張東一眼,然後打起手勢。
張東和陳玉純頓時傻眼,完全不知道農婦比手劃腳的到底是在表達什麼,也沒料到這個讓人感覺溫馨的婦人竟然是個啞巴。
農婦比劃了一陣子,臉上始終帶著溫和的笑容,沒有一點防備陌生人的警戒,這種感覺讓人很可親,張東趕緊說明來意:“你好,這是陳德老先生家嗎?”
陳德是張東外公的名字。
農婦一聽,微微一愣,馬上點了點頭,放下盆子,指了指屋邊的凳。
陳玉純剛破身,這一路走來已經很不舒服,張東趕緊攙著她過去坐下,但一坐下又為難了,心想:她不會說話,怎麼溝通?也不知道她到底是媽媽家的什麼人。
這時,農婦屋拿來了一個本子和鉛筆,本子上密密麻麻,都是作業和筆算的草稿,已經發黃、發乾,明顯年代久遠,而那鉛筆只剩下小拇指般長短,那老舊的款式,城裡的孩子幾乎都沒見過。
農婦識一些字,不過寫起來有些歪曲,但也能清晰表達她的意思。
沒錯,不過他去世了。你們是?
農婦感到很困惑,陳玉純的穿著倒像是這一帶的人,而張東的衣著不算太光鮮,但明顯不是山裡的人家。
或許是因為這裡很少有客人來,農婦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事,那始終帶著溫柔笑容的臉上難掩好奇。
張東聞言,趕緊和農婦解釋起來,說起他母親的名字和過去的那一段事。
農婦一聽,這才恍然大悟,有些驚訝地看著張東,似乎是在困惑那以前跑掉的女人不在了,怎麼她的孩子還低記著要這大山裡看一看。
農婦認識的字不多,寫字的速度很慢,有的也寫不出來,不過大概能看得懂這家的現狀……前兩年兩位老人去世了,而那個差點當了張東爹的低能兒舅舅也在十多年前的某一天亂跑出去,等家人找到的時候已經溺死在池塘。
農婦是更偏僻的山裡那邊的人,當時張東的母親逃跑後,抱孫心切的陳家老人求爺爺,告奶奶的給低能的兒子討了這一房媳婦。
農婦家裡有近十個兒女,而農婦在重男輕女的家裡不受歡迎,又是個啞巴,就被半嫁半賣的送到陳家,換了微薄的聘禮,嫁給那個只知道傻笑和流口水的低農婦小時候在家裡就老是被人欺負,嫁過來的時候剛十四歲,在這封閉的山裡,這樣的事很正常。農婦小小年紀就成了陳家的媳婦,洞房夜流了一夜的淚,因為那個傻丈夫並沒有理會她,而是跟村裡小孩玩了一夜。
在公婆的相逼下,最後農婦還是有了孩子,十月懷胎後生了一個女孩。
雖然陳家老人有些不高興,但畢竟是親孫女,所以還算疼愛這個孫女,只是馬上又催促農婦趕緊生一胎,畢竟在傳統觀念下,老人還是希望能抱個孫子。
但陳家老人沒有如願,傻瓜兒子溺死在池塘裡,斷送家裡唯一的香火,頓時深受打擊。
而那時農婦還小,坐著月子,抱著啼哭的女兒,聽到這個訊息時也嚇傻了,但並沒有喪夫的痛苦,因為當時她太小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窘迫,讓這個家更是潦倒,但老人們還是忍著喪子之痛,撫養孫女長大,直到前兩年才前後去世,去世的時候沒病沒災,最起碼沒給這本就窘迫的家庭帶來太多負擔。
“舅媽。”張東聽完後,有些彆扭地喊道。
儘管對這個家半點感情都沒有,但畢竟這是張東母親惦記一輩子的心病,老人走了沒辦法盡孝。
看著這個破敗的家,張東也有些鼻酸,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咐,心裡決定必須幫母親還這個養育的恩情。
農婦開心地一笑,不過靦腆中帶著一點慌張,畢竟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外甥比她小不了幾歲,一時讓她很不適應,或許她也知道張東的母親是養女,對於張東的母親也只是聽過那段往事而已,細算起來其實沒有任何感情。
而那段往事,在農婦的印象裡並不深刻,最深刻的,反而是兩位老人臨終之前因為抱不上孫子而對這個養女的謾罵和氣惱,或許他們把這一切的禍根全算在張東母親身上,甚至包自己括兒子的死。
坐了一下,聊了一點家常,已經中午了,農婦讓張東和陳玉純先坐一下,她則提著籃子到其他人家,等到來的時候,籃子裡有點臘肉和雞蛋之類的,看來是要準備午飯。
陳玉純看張東的面色有些凝重,也不知道該說什麼,馬上跑過去幫忙。
陳玉純本來就勤快,而且一過去一口一個阿姨,將農婦哄得很是開心,加上長得漂亮討喜,自然惹人憐愛。
過一會兒,木桌上擺了三道菜,看起來很簡單,不過讓人很有食慾,一盤臘肉炒小甜椒、一盤雞蛋炒韭菜,韭菜似乎是野生的,葉子很粗、很翠綠,菜香味十分濃郁,另一盤是叫不上名字的菜,估計是這山裡的野菜。
陳玉純在來之前說過,山裡人大多在房前屋後就摘得到很多可以吃的野菜,不少人家都是以這些野菜為要的食物。
在城裡,這些純天然的野菜很貴,但在鄉下實則很不起眼,只是在這太過僻遠的小村裡,把野菜拿出去賣雖然也能換錢,卻很不划算,因為運輸就是件很麻煩的事。
灶是土灶,鍋是老款的大鐵鍋,鍋蓋一揭,立刻飄散著大米特有的香味。山裡人吃的米大多是自己加工的糙米,沒那麼精細雪白,參雜一點雜色,卻更完整的保留大米的原滋原味。
農婦拿著四副碗筷,筷子是木筷,有的已經生了雜色,每隻碗都有破舊的缺口。擺好碗筷後,農婦站在籬笆門前張望著。
張東問道:“是不是表妹也要來吃飯?”
提起自己女兒,農婦滿面溫慈,笑吟吟的朝張東點了點頭。
儘管很餓,聞著眼前的菜香,肚子都要咕咕做聲,但張東和陳玉純還是沒有動筷,禮貌地等著這個還沒見過面的女孩。
菜都涼了,門外才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在農婦慈愛的微笑中,一道身影風風火火的跑進來,她扎著馬尾,個子嬌小玲瓏,穿著已經洗得發白的校服,身材很是纖瘦,髮絲略亂,因為缺乏營養而有些發黃,或許是遺傳了她母親的的基因,即使還小,但面色清秀、五官端正,小虎牙、大眼睛,看起來分外可愛,儼然是個讓人期待的美人胚子,只是沒有打扮,顯得有些土氣。
張東一看,頓時眼睛眯了一下,不禁想象著她穿上洋裝會有多可愛,心想:好一個漂亮的女孩。
“媽,我來了。”那女孩面露微笑,但難掩幾分無奈的沮喪,本該純真的臉上有著這年紀不該有的苦笑。
那女孩見家裡有其他人,很是錯愕,看清楚來人後更是驚訝地張大嘴巴,有些驚喜地問道:“玉純,你怎麼在這裡?”
“陳楠?這是你家?”
陳玉純也是驚訝不已,面帶幾分詫異的喜色。
陳玉純和陳楠馬上聊開,原來她們是國中同班同學,三年來都坐在一起,學校放假時,兩人也同時決定綴學。
由於中學在小鎮邊,所以陳玉純和陳楠雖然各自知道對方是哪座村的人,但一直沒空到對方家裡玩。
陳玉純和陳楠家的環境都不好,上學以外的時間沒有遊玩的可能,早早就當家的她們,幼嫩的肩膀上扛了太多重擔,別人嬉戲、上、遊戲的時間,對她們來說都是一種奢侈。
而學習也是奢侈的,何況學費對於家庭來說是沉重的負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簡單的話,背後是花樣年華里異樣的忙碌和辛酸,做不完的家務、幹不完的農活,除了睡覺以外,這幾乎佔據她們生活中最多的時間。
同窗三年,彼此都沒時間去對方的家裡看一看,可想而知陳玉純和陳楠的負擔重到什麼地步。
陳楠?我表妹?張東突然有些激動,或許是因為沒什麼親戚,也或許是因為家裡沒女孩,看到這素未謀面的表妹,心裡油然而生一種憐惜,眼神從邪惡一下子變得柔和起來。
這時,陳楠才看到張東,或許是張東的形象有些兇惡,她本能後退一步,疑惑地問道:“玉純,這是……”
“你表哥,呵呵。”陳玉純親熱地拉著陳楠的手,面帶羞紅的看了張東一眼,說道:“詳細的情況等等讓你媽跟你說吧,人家等你等得都餓死了,我們還是先吃飯吧。”
農婦在旁邊也招呼著,即使沒有言語,但還是能感受到她的熱情。
張東四人坐下後,陳玉純和陳楠嘰嘰喳喳地聊著,不過大多都是女孩間的竊竊私語,農婦則殷勤地夾菜給張東,飯菜的香味加上飢餓,張東吃得異常舒爽。
在這樣節衣縮食的家庭,很少有吃得這麼奢侈的時候。
張東一邊吃,一邊小心翼翼地打聽著她們的現狀,儘量注意用詞,不想刺激到她們,因為在這種家庭環境長大,女孩們心中總有一塊敏感地帶。
陳楠家的環境,自從當木匠的爺爺去世後變得愈發差,雖然農婦有萌生過出去打工的念頭,但她天生的殘缺讓她到哪裡都碰壁,鎮上又沒什麼工廠,所以還是沒找到工作。
而陳楠和陳玉純都是打算輟學出去打工,陳玉純家有了那樣的變故,所以陳玉純一時還沒決定好未來,而陳楠這個看似比較安穩的家,那穩定而貧窮的生活也必須經歷天翻地覆的改變。
小村要拆遷是不爭的事實,可那微薄的安置款讓陳楠母女倆很茫然,不知道該在哪裡棲身,村裡已經沒什麼親戚,而且大家都各管各的,也沒互相照顧的能力,所以小村拆遷之後到何處棲身對她們是一大難題,也是難以面對的難關。
陳楠的母親嫁過來的時候名叫啞妹,現在成了啞嬸,她性子溫順,沒什麼見,在這當口上,家裡沒個事的男人,早就六神無,在村裡三大姑八大姨的建議下,心裡有個猶豫不定的想法,那就是把這筆安置款留給陳楠讀書,就讓她住在學校的宿舍,而啞嬸打算跑到市裡的工廠工作,在那種生產線上,只要能埋頭幹活就有錢賺,是啞巴並不構成問題,但這樣一來,她們就沒有可以安生的家。
關於這件事情,啞嬸不由得嘆息一聲,擦了擦發紅的眼睛。
陳楠看著啞嬸,有些感傷又有些生氣地說道:“媽,我都說了我不讀書,我們拿錢找個地方蓋間小房子就可以了。你一輩子沒出去打過工,被人騙了怎麼辦?你放心,我可以去工作養你的。”
陳楠的話中隱約透著一些無奈和不捨,張東細心地留意到這一點,馬上就關切地詢問著。
原本陳楠欲言又止,畢竟這突然冒出來的表哥非親非故的,但猶豫了一下,還是忍不住向張東訴起委屈。
本章未完,點選[ 數字分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