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倒底部可以下載安卓APP,不怕網址被遮蔽了
APP網址部分手機無法開啟,可以chrome瀏覽器輸入網址開啟
19-01-10
作者:紫嶺紅山
字數:3212
2019/01/10
這不會是一篇會給讀者帶來感官刺激的作品。如果是想尋求這方面刺激的朋
友可以不必往下看了。本文前半篇幅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情色內容。中期開始會有
很多,但我不覺得會讓讀者得到相關刺激。
同時,這也不會是一篇情節離奇詭譎或者波瀾壯闊的作品。
我只是想試圖寫一些命運和人生的故事。
普通的人。或許你們身邊就會有文中出現的那些人。
因為從這篇小說的故事梗概第一次浮現在我腦海裡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十年前的夏秋之際,我們國家正在舉辦一場舉世聞名的盛會。盛世這個詞鋪
天蓋地,像是一段歷史的開端。在那前後不久還發生了許多大事,而我的人生也
是天翻地覆,成為丈夫和父親,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十年過去了,那時候的許多回憶都已經模糊。但我始終記得那麼一個場景:
那是一場颱風掃過我所在的南粵都市之後的次日早上,我乘車經過一座立交橋,
無意間我看見橋下的一隻垃圾箱口耷拉著兩條腿,人類的腿。
那個人腿以上的部分都栽進了垃圾箱,我始終不知道那個人的年齡,性別,
相貌……我的車從立交橋邊倏忽而過,我只知道他或者她死了。
一個人死了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十年前的我對死亡這件事也開始多少有了
些瞭解。在那之前我的祖輩,主要是我的奶奶和外婆,她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先後
離世。而在我自己的親人之外,還有些死亡曾經在我腦海裡掀起滔天巨浪。比如
在那年初,我知道了一個成都的三歲小女孩餓死的過程。
死亡總能讓我悲傷或者憤怒,感慨或者沉思。但是那座立交橋下的屍體卻讓
我第一次開始思考一個奇怪的問題。特別是在我有了兒子以後,我總是無法抑制
地在想:那個人出生的時候,他身邊的人會不會也是笑著的呢?
是的,我一直沒有去想他或者她為什麼死啊,是制度還是人性啊,是偶然還
是必然啊,是命運還是社會啊……這些問題,只想著一件事:他或者她來到這世
上的時候,他身邊的人是笑著的吧?像我第一次抱起我兒子的時候那樣?
有些問題永遠也得不到答案。
但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產生了想寫一點什麼的衝動,也初步有了這篇故事
的梗概。而這種衝動非常強烈並維持至今,以至於我覺得可以用「使命感」這個
詞來形容。
從我第一次動筆寫《重返樂園》開始,我就是帶著一種奇怪的使命感的。這
一點恐怕和絕大多數作者不一樣。
但那時的我非常淺薄,心裡更是有無數的疑問。我反覆思索人性,命運這些
問題,也思索文明的未來和出路。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我開始向宗教尋求幫助。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我算是半個基督徒,我確實就是在那之後不久開始閱讀聖
經並且去教堂聽佈道。但我始終沒有受洗,因為我對教會以及我接觸到的那些教
徒非常反感,就像我反感佛教一樣。我之前說過我是學美術的,在上個世紀末,
我還在大學的時候,就去過很多佛教有關的名勝寫生和學習美術史。從莫高窟到
五臺山,大半個中國跑下來之後,我覺得我肯定是無法再信仰佛教了。
我也很奇怪為什麼宗教到了中國都會變味。佛教的一切都和金錢掛鉤,你的
錢越多功德就越大,我不覺得這是那個菩提樹下悟道的先哲的意思。它的教義無
疑是好的,基督教的教義也是好的,基督教還有一點更好的就是不以錢取人。去
教堂不要錢,領聖經也不要錢,但我認識的那些教徒卻總是用恐嚇或者威脅或者
道德綁架的態度宣傳教義,讓我難以接受。我看了很多遍聖經,我確信這不是主
的意思。所以我覺得我只能是半個基督徒,自己看聖經,看懺悔錄和上帝之城,
領會主的意思,而不會再去聽那些歪曲的解釋。
值得慶幸的是我沒有白看。差不多十年過去,我的很多疑問都得到了解釋。
比如說,一開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聖經上說人生來有原罪,卻又能得到救贖。
「你們以人血建立錫安,以罪孽建造耶路撒冷」「兩種愛造就了兩座城,神愛造
就的上帝之城和人愛造就的塵世之城。」這兩種截然相反甚至互相沖突的觀點是
怎麼回事。我後來明白,宗教其實是人性本質的思考,和馬克思主義殊途同歸。
馬克思在和恩格斯的信中說過類似的觀點:「人類來自於動物界這件事實決定了
人類不可能脫離動物性」,又說「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類具有社會性。」
當我第一次把這兩種不同的表達聯絡到一起的時候,豁然開朗卻又覺得非常
奇妙。我的終極疑問已經得到解答,並且能樂觀地認識它。能形成這些思想要感
謝那些先哲,感謝主解釋了我關於人性的疑問,並指引我救贖的方向。
但是,宗教只能給我堅定的信念,可能賦予了我作品當中最基礎和最底層的
思想性,但對於創作這一行為本身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我之前說過,我並沒有受過什麼專業訓練,在《重返樂園》以前還從沒寫過
千字以上的文章。我的創作只能靠我自己對前人作品的思考和理解來吸取營養。
當然,我的閱讀量應該是比較可觀的,從金古溫梁到三毛瓊瑤,從書店裡能找到
的古典名著到魯迅,從巴黎聖母院到西頓動物故事集,從基督山伯爵到獵人筆記
……一般來說,我都是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大部分作品我閱讀的次數都沒有超過
三遍,我也不知道自己學到了多少東西,而在所有我讀過的書中,紅樓夢是最特
殊的一部。
我很早就看過這部大部頭的名著,大概在初中。起初自然是似懂非懂,但這
本書有一種奇怪的魔力,就是雖然不懂但看起來也有意思。到我初步看懂已經是
大概十年前,那時候我大概讀了十七遍左右。而到我真正理解這部偉大的作品,
則是近兩年我有了一些創作經驗之後的事了。
越是讀的多,越是理解,就越歎服這部作品的偉大,以及從中可以尋找到的
關於文學創作的指導意義。雖然有話說文無第一,但在我接觸到的古今中外全部
文學作品當中,紅樓夢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是第一。就寫作技巧來說,因
為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無法做出專業的評論,但有一點就足以讓每個寫過東西
的人都五體投地:在曹雪芹創作的前八十回,僅僅五十萬字篇幅當中,就刻畫出
了數十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且上到元春這樣的皇妃,下到劉姥姥這樣的農婦,
更有林黛玉這樣成為我們中國文化的標誌性部分的形象。所有人物都有立體性而
不臉譜化,複雜得至今還無法完全參透。除了人物,更有無數一樣融入我們文化
的經典場景:黛玉葬花,焚稿斷痴情,劉姥姥進大觀園……
而從思想性來說,紅樓夢也達到了曠古爍今的高度。作為一部悲劇,它無論
深度和廣度都是其他作品難以比擬的。我曾經說我認可一位西方文學家的觀點:
悲劇是人類個體在面對無法抗拒的命運時綻放出的靈魂的光輝。而紅樓夢無疑把
這一點寫到了極致。這正是一部關於面對命運的悲劇,書中數十位截然不同的人
物,各自採取了數十種截然不同方式的面對自己的命運,最終結果卻殊途同歸,
全部被命運的風刀霜劍碾壓得片片凋零。所以魯迅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
有無數讀者說:這是一部幻滅之書、說看完之後只覺得壓抑……
但紅樓夢不僅僅是描寫了幻滅和凋零,更重要的是歌頌了那些高貴美麗的靈
魂,歌頌了那些在命運碾壓下綻放出的璀璨的人性光輝。葬花辭並非哀怨悲泣,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分明是仰首問蒼天,和屈子的《天問》一脈相承。比如
香菱,命運對她尤其殘酷,幼時被拐,少時被賣來賣去,被薛蟠佔有,被毆打折
磨,最後被凌辱虐待致死。但紅樓夢不僅描寫了這些內容,還描寫了她孜孜不倦
地學詩的過程。正是這一內容才讓悲劇偉大起來,成為了名著。
在讀懂了紅樓夢之後,我才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我確實在第一
部作品之後說過,文學是為了批判和歌頌,我是努力這麼做的,但我直到最近,
才透過紅樓夢意識到批判和歌頌應該是一體的,批判即歌頌,正如人性的兩面一
般不可分割。越殘酷的命運越能襯托人性的光輝,而越美麗高貴的靈魂則越能映
照出現實與命運的黑暗和殘酷。
而在我之前的作品當中,幾乎都因為沒有深刻認識這一點而有所偏廢,都是
不合格的作品。比如《重返樂園》,我極力描寫人性光輝而沒有同時進行批判,
導致了童話一般的不真實感。而《塵與土》當中我又過分注重描寫殘酷命運與黑
暗現實,而忽略了人性光輝的部分,這一點被很多讀者指出。直到《心何在》,
我才算是第一次同時注重這兩點,卻又都不夠深入。
這些都是我的侷限性和不足。幸運的是我現在終於認識到了這些不足,並且
有意識的希望改變自己。
在我十年前看到那具屍體之後,我就有了《盛世雪景圖》的基礎構思,時間
還在《重返樂園》之前。但我一直沒有動筆寫這個故事,因為我知道自己水平不
夠,無論是寫作技巧,文學理念,還是思想境界。但現在我已和寫《重返樂園》
時不同,有了數百萬字的寫作經驗,理清了許多疑問,對文學創作本身也有了更
深刻的認識。我覺得是時候開始嘗試這個難題,來結束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
段。
嘗試當然有可能失敗。而這仍然是一部階段性的作品。如果我能順利地花三
年時間寫完,就正好結束我文學創作的第一個十年。我希望這部作品中能刻畫出
幾個成功的人物形象,和幾個令讀者印象深刻的場景。我希望能齊頭並進,同時
做到批判和歌頌。
我希望我能做到,我會盡力做到。
感謝願意看這些廢話以及這篇小說的朋友們。
讓我們開始吧。
最新章節請訪問https://m.longtannovel.com
字數:3212
2019/01/10
這不會是一篇會給讀者帶來感官刺激的作品。如果是想尋求這方面刺激的朋
友可以不必往下看了。本文前半篇幅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情色內容。中期開始會有
很多,但我不覺得會讓讀者得到相關刺激。
同時,這也不會是一篇情節離奇詭譎或者波瀾壯闊的作品。
我只是想試圖寫一些命運和人生的故事。
普通的人。或許你們身邊就會有文中出現的那些人。
因為從這篇小說的故事梗概第一次浮現在我腦海裡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十年前的夏秋之際,我們國家正在舉辦一場舉世聞名的盛會。盛世這個詞鋪
天蓋地,像是一段歷史的開端。在那前後不久還發生了許多大事,而我的人生也
是天翻地覆,成為丈夫和父親,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十年過去了,那時候的許多回憶都已經模糊。但我始終記得那麼一個場景:
那是一場颱風掃過我所在的南粵都市之後的次日早上,我乘車經過一座立交橋,
無意間我看見橋下的一隻垃圾箱口耷拉著兩條腿,人類的腿。
那個人腿以上的部分都栽進了垃圾箱,我始終不知道那個人的年齡,性別,
相貌……我的車從立交橋邊倏忽而過,我只知道他或者她死了。
一個人死了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十年前的我對死亡這件事也開始多少有了
些瞭解。在那之前我的祖輩,主要是我的奶奶和外婆,她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先後
離世。而在我自己的親人之外,還有些死亡曾經在我腦海裡掀起滔天巨浪。比如
在那年初,我知道了一個成都的三歲小女孩餓死的過程。
死亡總能讓我悲傷或者憤怒,感慨或者沉思。但是那座立交橋下的屍體卻讓
我第一次開始思考一個奇怪的問題。特別是在我有了兒子以後,我總是無法抑制
地在想:那個人出生的時候,他身邊的人會不會也是笑著的呢?
是的,我一直沒有去想他或者她為什麼死啊,是制度還是人性啊,是偶然還
是必然啊,是命運還是社會啊……這些問題,只想著一件事:他或者她來到這世
上的時候,他身邊的人是笑著的吧?像我第一次抱起我兒子的時候那樣?
有些問題永遠也得不到答案。
但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產生了想寫一點什麼的衝動,也初步有了這篇故事
的梗概。而這種衝動非常強烈並維持至今,以至於我覺得可以用「使命感」這個
詞來形容。
從我第一次動筆寫《重返樂園》開始,我就是帶著一種奇怪的使命感的。這
一點恐怕和絕大多數作者不一樣。
但那時的我非常淺薄,心裡更是有無數的疑問。我反覆思索人性,命運這些
問題,也思索文明的未來和出路。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我開始向宗教尋求幫助。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我算是半個基督徒,我確實就是在那之後不久開始閱讀聖
經並且去教堂聽佈道。但我始終沒有受洗,因為我對教會以及我接觸到的那些教
徒非常反感,就像我反感佛教一樣。我之前說過我是學美術的,在上個世紀末,
我還在大學的時候,就去過很多佛教有關的名勝寫生和學習美術史。從莫高窟到
五臺山,大半個中國跑下來之後,我覺得我肯定是無法再信仰佛教了。
我也很奇怪為什麼宗教到了中國都會變味。佛教的一切都和金錢掛鉤,你的
錢越多功德就越大,我不覺得這是那個菩提樹下悟道的先哲的意思。它的教義無
疑是好的,基督教的教義也是好的,基督教還有一點更好的就是不以錢取人。去
教堂不要錢,領聖經也不要錢,但我認識的那些教徒卻總是用恐嚇或者威脅或者
道德綁架的態度宣傳教義,讓我難以接受。我看了很多遍聖經,我確信這不是主
的意思。所以我覺得我只能是半個基督徒,自己看聖經,看懺悔錄和上帝之城,
領會主的意思,而不會再去聽那些歪曲的解釋。
值得慶幸的是我沒有白看。差不多十年過去,我的很多疑問都得到了解釋。
比如說,一開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聖經上說人生來有原罪,卻又能得到救贖。
「你們以人血建立錫安,以罪孽建造耶路撒冷」「兩種愛造就了兩座城,神愛造
就的上帝之城和人愛造就的塵世之城。」這兩種截然相反甚至互相沖突的觀點是
怎麼回事。我後來明白,宗教其實是人性本質的思考,和馬克思主義殊途同歸。
馬克思在和恩格斯的信中說過類似的觀點:「人類來自於動物界這件事實決定了
人類不可能脫離動物性」,又說「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類具有社會性。」
當我第一次把這兩種不同的表達聯絡到一起的時候,豁然開朗卻又覺得非常
奇妙。我的終極疑問已經得到解答,並且能樂觀地認識它。能形成這些思想要感
謝那些先哲,感謝主解釋了我關於人性的疑問,並指引我救贖的方向。
但是,宗教只能給我堅定的信念,可能賦予了我作品當中最基礎和最底層的
思想性,但對於創作這一行為本身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我之前說過,我並沒有受過什麼專業訓練,在《重返樂園》以前還從沒寫過
千字以上的文章。我的創作只能靠我自己對前人作品的思考和理解來吸取營養。
當然,我的閱讀量應該是比較可觀的,從金古溫梁到三毛瓊瑤,從書店裡能找到
的古典名著到魯迅,從巴黎聖母院到西頓動物故事集,從基督山伯爵到獵人筆記
……一般來說,我都是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大部分作品我閱讀的次數都沒有超過
三遍,我也不知道自己學到了多少東西,而在所有我讀過的書中,紅樓夢是最特
殊的一部。
我很早就看過這部大部頭的名著,大概在初中。起初自然是似懂非懂,但這
本書有一種奇怪的魔力,就是雖然不懂但看起來也有意思。到我初步看懂已經是
大概十年前,那時候我大概讀了十七遍左右。而到我真正理解這部偉大的作品,
則是近兩年我有了一些創作經驗之後的事了。
越是讀的多,越是理解,就越歎服這部作品的偉大,以及從中可以尋找到的
關於文學創作的指導意義。雖然有話說文無第一,但在我接觸到的古今中外全部
文學作品當中,紅樓夢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是第一。就寫作技巧來說,因
為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無法做出專業的評論,但有一點就足以讓每個寫過東西
的人都五體投地:在曹雪芹創作的前八十回,僅僅五十萬字篇幅當中,就刻畫出
了數十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且上到元春這樣的皇妃,下到劉姥姥這樣的農婦,
更有林黛玉這樣成為我們中國文化的標誌性部分的形象。所有人物都有立體性而
不臉譜化,複雜得至今還無法完全參透。除了人物,更有無數一樣融入我們文化
的經典場景:黛玉葬花,焚稿斷痴情,劉姥姥進大觀園……
而從思想性來說,紅樓夢也達到了曠古爍今的高度。作為一部悲劇,它無論
深度和廣度都是其他作品難以比擬的。我曾經說我認可一位西方文學家的觀點:
悲劇是人類個體在面對無法抗拒的命運時綻放出的靈魂的光輝。而紅樓夢無疑把
這一點寫到了極致。這正是一部關於面對命運的悲劇,書中數十位截然不同的人
物,各自採取了數十種截然不同方式的面對自己的命運,最終結果卻殊途同歸,
全部被命運的風刀霜劍碾壓得片片凋零。所以魯迅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
有無數讀者說:這是一部幻滅之書、說看完之後只覺得壓抑……
但紅樓夢不僅僅是描寫了幻滅和凋零,更重要的是歌頌了那些高貴美麗的靈
魂,歌頌了那些在命運碾壓下綻放出的璀璨的人性光輝。葬花辭並非哀怨悲泣,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分明是仰首問蒼天,和屈子的《天問》一脈相承。比如
香菱,命運對她尤其殘酷,幼時被拐,少時被賣來賣去,被薛蟠佔有,被毆打折
磨,最後被凌辱虐待致死。但紅樓夢不僅描寫了這些內容,還描寫了她孜孜不倦
地學詩的過程。正是這一內容才讓悲劇偉大起來,成為了名著。
在讀懂了紅樓夢之後,我才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我確實在第一
部作品之後說過,文學是為了批判和歌頌,我是努力這麼做的,但我直到最近,
才透過紅樓夢意識到批判和歌頌應該是一體的,批判即歌頌,正如人性的兩面一
般不可分割。越殘酷的命運越能襯托人性的光輝,而越美麗高貴的靈魂則越能映
照出現實與命運的黑暗和殘酷。
而在我之前的作品當中,幾乎都因為沒有深刻認識這一點而有所偏廢,都是
不合格的作品。比如《重返樂園》,我極力描寫人性光輝而沒有同時進行批判,
導致了童話一般的不真實感。而《塵與土》當中我又過分注重描寫殘酷命運與黑
暗現實,而忽略了人性光輝的部分,這一點被很多讀者指出。直到《心何在》,
我才算是第一次同時注重這兩點,卻又都不夠深入。
這些都是我的侷限性和不足。幸運的是我現在終於認識到了這些不足,並且
有意識的希望改變自己。
在我十年前看到那具屍體之後,我就有了《盛世雪景圖》的基礎構思,時間
還在《重返樂園》之前。但我一直沒有動筆寫這個故事,因為我知道自己水平不
夠,無論是寫作技巧,文學理念,還是思想境界。但現在我已和寫《重返樂園》
時不同,有了數百萬字的寫作經驗,理清了許多疑問,對文學創作本身也有了更
深刻的認識。我覺得是時候開始嘗試這個難題,來結束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
段。
嘗試當然有可能失敗。而這仍然是一部階段性的作品。如果我能順利地花三
年時間寫完,就正好結束我文學創作的第一個十年。我希望這部作品中能刻畫出
幾個成功的人物形象,和幾個令讀者印象深刻的場景。我希望能齊頭並進,同時
做到批判和歌頌。
我希望我能做到,我會盡力做到。
感謝願意看這些廢話以及這篇小說的朋友們。
讓我們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