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倒底部可以下載安卓APP,不怕網址被遮蔽了
APP網址部分手機無法開啟,可以chrome瀏覽器輸入網址開啟
17-06-05
從23年9月下旬著手大綱,23年月5日在紅JJ開始連載,到24年月2日晚在長佩完結,歷時年。年之於創作活躍的絡小說圈來說算不得什么可說道的,然於我自己而言則是一場艱苦的馬拉松。
從更新速度來看,我不能說自己是一直跑到終點的,但即便是爬,我也爬到了終點線。我為堅持到底的自己感到高興,也很想為自己鼓掌。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這句話我從我小學時第一次背起就深深記在心裡,我只是個普通人,非重器之才,不敢說能一舉寫出優秀作品,那么就儘量鞭策自己,不求人前最好,但一定是有始有終,這樣既不會辜負自己這一年的辛苦,更不會覺得虧欠於每一個真心相待的讀者。
我能堅持下來的動力除了來自讀者們的信任和鼓勵外,還有源於自己的小小私心。一則是想把這些年來的一些感悟、所見所聞和憧憬以小說這個載體雜糅式的呈現出來,作為一個紀念冊,多少年後可以翻出這本書顧在這個年紀的自己的所思所想;二則是想帶來一些正能量,在感染更多人的同時,也注入自己更多信心。
第二則中提到的正能量又包含了兩個方面,首先是想喚起人們對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的瞭解、理解甚至關注。其次是鼓勵身處逆境中的人們,用意志力和智慧讓自己越來越好,走出陰影。而這兩點正是我拋開萌攻受屬性外,寫這個故事最直接的原因和動力。
先說第一個方面“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我之前就透露過我的家族中有過親人患有這兩種病症,抑鬱症對於病人本身的折磨,我們很難體會分之一,但是作為照顧者、陪伴者因此受到的痛苦,如果沒有類似經歷,根本無法想象。這是對耐心、信任、愛心、責任的考驗,毫不誇張地說,就是身心俱疲、心力交瘁。抑鬱症病人在發病時展現出來的絕望、自暴自棄、焦慮時時刻刻感染、影響著周圍的人,人說到底都是感情動物,外界訊號的輸入必然會造成心理上的投射,或許可以對外強顏歡笑,但是當你想起家裡有著這么一位抑鬱症患者要照料、要哄、要足夠耐心地守護,而且你還不知道醫生開的這些藥吃下去到底有沒有用,到底什么時候才能起效,那種暗無天日的感覺真的很絕望,因為現實裡有很多人吃了十幾年的藥都未能擺脫這條大黑狗。而個別病人還有暴躁的情況,這也會導致一些對陪伴者身體上的傷害,被打被推則是稀鬆平常。
所以,當我在一些論壇看帖子時,每當看到一些發言者明明對這個病症的實際情況知之甚少甚至歪解,就直接給人扣上“矯情”、“無病呻吟”、“趕時髦”的帽子,或是一些中二少女錯誤地將抑鬱症當成是“狂霸酷炫拽”的病來裝X格,就很想理論一番,然而這顯然是徒勞,所以在構思這個小說的時候,我想以此為載體,在娛樂讀者的同時,順便讓正在看這個故事的人對這個病有些相對正確的、初步的瞭解。而我也相信,每一個感動於歐總和小孟愛情的讀者,也能體會出作為陪伴者“小孟”的辛酸和不易。
因此,寫這個抑鬱症故事的時候,不僅僅是寫給對這個病不瞭解的路人看,更是給正在讀這個故事的抑鬱症患者、抑鬱症患者的陪伴者以信心和力量,我想透過這個美滿的愛情故事,告訴抑鬱症患者,你們要相信自己的家人、朋友,更要相信自己可以遇到一個孟維這樣的人,全心全意地愛你,陪著你,等你康復;同時我也想透過塑造孟維這個堅韌、踏實、充滿責任感的男人給抑鬱症陪伴者一個平行空間裡的“夥伴”,讓他們知道,他們並非孤軍奮戰,世上還有很多很多和他們遭遇類似的人,對自己的家人、朋友不離不棄。而我也堅信,現實世界裡,這樣有責任、默默付出、堅持守護的人只可能更多、更多。
如果說抑鬱症還算是個和我們關係不大的病,那么阿爾茨海默病可以算得上每個家庭都要注意的。因為,我們的家裡都有老人。文裡用Alha隊長家裡的事講這個病,歐總做慈善手環,一則是推動線情節,二則也是想喚起大家的注意,多多關愛老人,多多陪伴老人,早早發現應對。
絡小說多以消遣娛樂調節心情為,我寫這個故事大體也有這個作用,但又不全是。因為我個人對中長篇小說的理解是,他必須是有精神內涵,可以是作者的價值觀輸出,可以是單純符時代精神,總之世俗小說植根於世俗必然反應生活態,而生活態的背後則是人們的精神活動和精神追求,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讀者在看完《日久》後都告訴我,他們眼中的歐總和小孟彷彿是生活在我們世界裡的活生生的人,正是因為他們有想法、有追求、有弱點、有缺點,有三觀體系,他們才看起來那么真實。
歐總看似玩世不恭,實則很有原則,沉穩如山。凡是以理性為先,有長遠規劃,亦是個具備極強行動力和執行力的人,善於決斷,更善於隨機應變,以退為進,能屈能伸,這樣的人不僅在我金手指之下讓很多人為之迷倒,就連現實中的讀者們也頗為讚賞。他的價值觀體系我也不用贅述,想必讀過故事的你們也能歸納出來;小孟看似心眼軟、耳根軟,柔如水,然而這股子柔軟裡卻蘊含著剛毅,正是因為柔而隨,才可以無論放在哪個環境裡都能很好的適應,如同裝入不同形狀器皿的水那樣,可方、可圓、可橢、可扁,卻不會像是被硬塞進瓶子裡的石塊和鋼那樣要慘痛地削掉自己,所以他看似隨性,實則如水般靈動。
此二人身上都有我欣賞的諸多品質,所以近乎理想化地塑造了他們的同時,其實是想借此勉勵自己,向他們看齊。而在這個故事寫到尾聲階段的時候,我家中突遭變故,最開始的那幾天茶飯不思,夜不成寐,感嘆命運弄人。後來在紅JJ看到有讀者寫了大段話給我,大意是鼓勵我,遇事時如歐總淡定從容,用智慧取勝,亦能如小孟那樣堅韌堅強。這番話對我觸動很大,也確實,加上我自身的心理調節,數月過後,時至今日算是能從容面對。我也告訴自己,不可再為這件事掉一滴眼淚,我要扛起自己的責任。
所以這個故事起於我的美好初衷和憧憬,見證且完結於我人生的重大拐點,不可不謂意義非凡。如今的我,亦如當初文裡小孟的態度,不怨天、不尤人,會從昨天的遭遇和教訓中汲取經驗開拓未來之路,終能動心忍性,增益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