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後記之浮雲散 明月照人來 (中)

+A -A

拉倒底部可以下載安卓APP,不怕網址被遮蔽了

APP網址部分手機無法開啟,可以chrome瀏覽器輸入網址開啟

17-06-05

P>    . 環境、性格與暗(初)戀

    作為托馬斯哈代的忠實讀者,我很欣賞他的“環境與性格”小說。所以我堅信現實世界裡的人的性格除了受到先天遺傳基因的影響外,童年與成年後的成長、成熟的環境因素不容小覷,而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當屬童年。

    看完整篇文字的讀者很清楚孟維在和歐總相愛之前,他和陸浩勳其實一直是雙向暗戀,且也是彼此的初戀,可為什么兩人互有好感,念念不忘卻不能在一起?這就是“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他們表達愛意的方式,而結論是“失敗”的。

    孟維的性格中最突出的元素是感性、順從、柔而韌。他感性源自於熱愛文體的父母的遺傳和後天影響(父親喜愛京劇、打乒乓球和羽毛球;母親喜歡跳舞),以及自己善於繪畫的天賦。他的順從源自於他父母的相對強勢(這個在任何一段他和父母的對手戲裡都能看出來,父母讓他走東,他是不敢走西。他唯一一次做出掙扎的是對母親出櫃時和出軌後的堅決態度,但那是他背後有個歐軍師)。他的柔中帶韌也能從他的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環境決定了,他不會是一個動的人。在愛情中不能佔據動,那么暗戀就永遠只能是暗戀,所以他生長的家庭環境決定了他對陸浩勳永遠只能是暗戀。

    同理,陸浩勳的家庭背景,文裡也有交代,父母在他讀小學時雙雙下崗,小孩子對於金錢是很敏感的,家境的拮据會讓他感到自卑,在優異成績爭強好勝的背後灑下一大片陰影,使得他整個人束手束腳,十分別扭。

    如果說學生時代他沒有勇氣向孟維告白的要矛盾集中在家庭經濟環境根源的話,那么成年之後,則更多的源自“世俗觀念”,而“世俗觀念”同樣是一種輿論“環境”。由於少年時的自卑,飽受貧苦困擾,成年之後這種自卑他並沒有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即使是在得到“大學教師”這樣一個很體面的會地位時,依然在意“同性戀”這一禁忌話題,可見童年的負面影響之深遠。

    假如滿分分,孟維的彆扭程度打6分,那么陸浩勳就能打9分之高。這樣想愛卻自卑、瞻前顧後的矛盾個性自然也促成了他對孟維的暗戀不到絕望到極致是不可能發洩出來。

    對於陸浩勳這個角色,我知道很多讀者並不喜歡他,覺得他不夠男人,太彆扭,太討厭,既然沒有勇氣牽手小孟又何必時不時撩撥一下他,甚至於在明知小孟和歐總交往時還做出很多讓人反感的事來。但我想說,我寫陸浩勳這個人物,並沒有帶著批判的思想,喜歡或者討厭是看官的權利,而我只有一個出發點現實中存在這樣一類人,或者你、我身上都會多多少少有“自卑”和“不夠勇敢”的細胞在,我只是想實事求是地把這樣一類人、這樣一類現象再現進這個偽現實義的故事裡。存在即為理,不管你是討厭還是能體諒,這樣的人,這樣的現象自古有之。即使這種性格並不討喜,但他們的人依然要揹負著他們生活,講述著專屬於他們的故事。

    歐雋坤曾有過短暫的幸福童年,直到父親出軌、母親自殺、後媽上位、小小年紀被扔去國外。幾乎人生中的幾大悲,他都在2歲之前的數月間品嚐了個遍。這種惡劣的家庭環境放在小說裡似乎很誇張,但在現實裡,有類似經歷的人也並不稀奇,你會發現在你讀小學、初中的時候,自己班上或者隔壁班上總會有一、兩個同學父母離異,而他們多半不會那么活潑開朗。

    以上分析的孟維和陸浩勳雖然家庭情況各不相同,但起碼父母雙全,別隻是愁錢和不愁錢,而正是因為父母雙全,家教和親情沒有明顯的短,對於性格和人格的塑成不致產生過於消極的影響。而歐雋坤在家庭破碎的影響下,是極為可憐的。在現實中,遭遇如歐雋坤這樣家庭的孩子要么離經叛道要么性格孤僻冷血。但是文中的歐雋坤在性格上除了有陰狠、決絕的一面,整體控制在一個理性的範圍內。這其中除了作者手下留情外,也有一些邏輯上可循的根源,同樣和環境密不可分。

    歐雋坤的母親出場寥寥,但每一次出場都能體現出她某方面的特點,總結來說就是溫柔、單純、痴情、有教養(剋制),所以與母親親厚的歐雋坤靈魂的最深處是極其柔軟、易碎的。因此他的心並不會冷掉,他依然會有對美好事物的憧憬,這是一種本能。一個心中包裹著愛的人,並不會那么容易把自己送上懸崖。來自父親的影響則是“好強”與“倔強”(歐父的倔強發揮到極致就是臨終前明明穿著兒子送的睡袍,口袋裡揣著早就寫下的遺囑,卻在家和團圓的春節沒有請兒子家。)

    當一個人失去一切時,往往會走兩條路,一條是終結之路,一條是重生之路。假如年少的歐雋坤沒有出國,繼續存活在這樣一個滿目瘡痍、滿是悔恨的家庭中,他的人生只可能變本加厲地扭曲下去。但也正是由於父親的“倔強”和“悔恨”,他被送出了國外。面對嶄新的生活環境,能夠適應的則可獲得重生。

    而他不幸中的萬幸是hme

    stay家庭是義大利裔。熟悉義大利文化的讀者或許知道,義大利是個非常有家庭觀念的國家,永遠是熱熱鬧鬧聒聒噪噪,而母親永遠是家庭的核心。義大利男人平時說話沒事就把“媽媽”掛嘴邊,感嘆詞“Mama

    mia!”更是常見於生活之中。一個極度缺失父愛、母愛和和睦家庭氛圍的少年歐雋坤在這個新的異國家庭裡得到了救贖。再然後5歲時的他也和這個大家庭裡的義大利小哥日久生情,墜入愛河。

    對於他的初戀,我沒有用太多筆墨,要是考慮到角是個平凡的孟維,前任筆墨控制不好可能會奪取他本就不多的光環,再者也考慮到讀者的感受。有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只適於活在我們的腦海之中,具象化後反而會幻滅。但即使如此,透過環境線,也不難推測,歐雋坤的初戀只可能是甜蜜、純粹和無憂的,說起來也算是青梅竹馬了。

    在那樣一個從5歲到2出頭年紀談的戀愛,青澀卻毫無保留。但也正是因為把所有的依賴和憧憬都放在了另一個人身上,當他背叛你時,這個曾經的唯一的愛就會瞬間幻化成致命的毒藥。

    一面是為了他自己專程國向嚴厲保守的父親出櫃卻遭毒打,一面是國療傷時才知道男友的背叛。雙重打擊之下,所有曾經蟄伏的痛苦全部爆發出來,抑鬱症從此上線,相伴多年。

    所以歐雋坤在他和孟維做長期炮友的這個階段,乃至後來目睹孟維為照顧自己受盡委屈卻不離不棄的時候,這種暗戀是異常痛苦和煎熬的。

    因為陸浩勳和孟維曾經的雙向暗戀痛苦的僅僅是“他究竟喜不喜歡我?如果喜歡,那什么XXXX,如果不喜歡吧,又為什么XXXX?”,但他們沒功夫去考慮“以後”,因為連對方的心意都沒有了解,扯什么“以後”?

    而歐雋坤始終是個有全域性觀的人,想得複雜而深遠。擺在他面前的命題是四個:

   、

    他明明念念不忘陸浩勳,為什么又要為我做這么多?是真傻瓜還是濫好人?

    第二、 我喜歡他,但愛情是bullshit。

    第三、

    我喜歡他,但我不能喜歡他。他跟了我只有遭罪。如果我不捅破一切,他可以任何時候選擇離開,過他直男的生活。

    第四、

    如果我們有可能在一起,那他必須出櫃,從最開始就要說清楚,做不到就不要牽手。

    以上命題的產生,其根源皆因成長環境引起。

    他對安全感的缺失,對家庭和愛情的不信任源於父母的悲劇、自己初戀遭遇背叛的悲劇。

    他痛恨父親對家庭對愛情的“不負責”(第二卷裡他曾和孟維討論過這個話題),所以越是厭惡父親做不到的,就越是會要求自己去做到,所以他對孟維有一種責任感,覺得自己抑鬱症隨時都會爆發,生死難卜,給不了承諾,不能率性而為拖累孟維。而同時,他也希望孟維對自己有“責任感”,既然決定在一起就必須從最開始做好向家裡出櫃的打算,不出櫃就沒有未來,那么感情和時間都白白浪費,初戀之後的很多年裡沒有辦法投入感情,一是他覺得自己活不久,二是因為他不想再在不靠譜的感情生活裡做這樣大的風險投資。

    歸根到底,他的這種暗戀,不是陸浩勳的“想愛不敢愛”,而是“想愛卻不可以愛”。

    透著一股子宿命的無力感。

    而同一時期的孟維,感性的他,只會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非常純粹且簡單的問題上:“歐雋坤到底喜不喜歡我?”

    但他還顧不上去思考未來(譬如出櫃、譬如面對會的壓力)。

    這就導致歐雋坤後來終於向他清清楚楚地表白時他反而茫然無措了,因為他只注重感情的輸出與輸入,卻想都沒想過“喜歡一個人”和“和他在一起後”是兩個不同的命題,而這個命題歐雋坤早就替他想出一整套方案來了。

    二、文中歐雋坤和孟維為了彼此做出的改變

    前面有讀者朋友在留言中提到過二人都為彼此做出過許多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有跡可循的。

    這也恰恰是我在後記裡想總結的部分。

    愛情讓我們收穫甜蜜和伴侶的同時,作為等價交換的條件,我們也要為此付出一些改變。從哲學層面來說,這也是必然的一種現象,水止,即為腐臭死水,水行,即為源源活水,生機盎然。所以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愛情首先就抵不過自然規律的侵蝕。

    <b>.孟維的改變</b>

    <b>a.“作”與“不作”</b>

    實際上是講的“成熟”的蛻變。

    孟維剛出場時的年齡是26歲,畢業4年,事業穩定的時期。但是男人的心智永遠和他們的年齡比起來要滯後一些,所以孟維在這個年紀遇到歐雋坤時還是有些不夠成熟的地方,雖然沒有到作天作地的禍害地步,但是一個感性的人在面對感情時狀態、想法有起有伏也很正常。所以我看到會有讀者在評價本文時會說“不喜歡受,太作了。”但是我要說,站在作者的角度,我不會很在意我塑造角色的結果,因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只要考慮角色做出一些行為的根本原因,觀原因、客觀原因和直接原因。

    其實與其說孟維“作”,不如更準確的說他“起伏”。一個從小成長在小康之家,幾乎未經歷什么挫折的人,在遇到歐雋坤這樣的妖孽、人精時是很難招架得住的,他在文裡的絕大部分時間裡是處在一個被動的狀態,被逼著做出反應,歐雋坤在第六卷之前,一直都是個我行我素,“沒有他做不來,只有你想不到”的兒,所以當和歐雋坤這樣的高手過招,他會有感受到壓力,更會因為內心自我認同不夠清晰和乾脆,長期處在一個內外交困的狀態,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糾結和起伏。

    但是我們在批判角色“作”的時也可捫心自問一下,在一段感情裡,我們自己是否能做到完全不“作”?相反,這就是一個客觀形態,不“作”何以有矛盾的產生?沒有矛盾,何以有變化和發展?何以有關係的遞進和轉變?現實如此,只是我們“作”的程度和性質各不相同,以及被我們“作”的人的忍受度不同罷了。

    孟維在他徹底認清自己內心並梳理好和陸浩勳、歐雋坤的關係之後,你會發現他漸漸的沒有前五卷裡那么“作”了,他變得更加的溫柔、耐心和包容,偶爾在歐雋坤面前使個小性兒,卻很少較真,因為那是情侶情趣,這實在太過正常。

    但是他的“作”僅僅表現在和歐雋坤的關係裡,他對家人、朋友、同事都是一個很值得信賴、溫和的人。這說明一個問題,他在26-29歲這段時間裡,整個人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成熟過度的階段,而他內心之中殘存的青澀、不安和悸動則完全暴露在他喜歡的人面前。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人的真性情、真脾氣、真弱點只會原原本本地暴露在最為親近不設防的人面前。而孟維,對和自己最為親近的父母實際上有很多保留、掩飾和忍耐的東西(為了不讓父母操心啊等等),但是在歐雋坤面前他,除了第一次分手前自己對陸浩勳的複雜情感外,他實際上是毫無保留地把自己袒露在歐雋坤面前。

    而巨蟹座的他,為歐雋坤做到這一步,就是真愛的表現【不信星座的可以跳過這句】。

    孟維的成熟除了體現在對歐雋坤的感情處理上,還體現在工作上。

    在這個故事裡,他換了3份工作,對比他在三份工作中遇到挫折時的處理方法和態度,你會清晰地發現他逐漸成熟的變化過程。

    而孟維的成熟變化,既有年齡、閱歷的自然因素,也有受到歐雋坤的影響。

    <b>b.在“性”問題上的變化過程</b>

    標題是《日久見人心》,線脈絡是“炮友變基友”。所以土撥鼠先生和小鳥先生是從“性”吸引/衝動,到“性”伴侶,再由“性”質變為“愛”的。

    從發展脈絡而言,全文共六卷。

   卷是“性”吸引/衝動。(相信第一卷裡大家也覺得孟維無萌點,歐雋坤那個時候就要死要活地喜歡他大概是腦子進水了,而事實上第一卷裡的確沒有“喜歡”,一切歸咎於荷爾蒙和費洛蒙。)

    第二卷骨折養傷期間是由“性”吸引/衝動轉為“性”伴侶並萌發“愛”芽。

    第三卷若即若離到孟維失戀宿醉,二人第二次上床,是由偶然“性”伴侶轉為固定“性”伴侶,並滋生“愛”意。

    第四捲開放式關係的固定炮|友+歐雋坤抑鬱發作期間的相濡以沫共患難,則是超越了

    “性”衝動、需求,加深且質變為“愛”情。但此時“性”與“愛”還不夠協調,參見歐雋坤因為抑鬱症發作期性慾低下一度引發的信任危機。(當然也因為當時他們是雙向暗戀中,心意不通產生的誤會)

    第五卷中“性”需求已經退為矛盾的次要方面,對於家庭和愛情的需求佔據了矛盾的要方面。直到互相表白在一起後,性與愛才找到了契點,一直再不斷最佳化,但是,直到卷尾依然沒有達到最完美的狀態。

    第六卷是從分手療傷開始寫,除了分手後的第一次真刀真槍的H(都靈跨年夜)帶著小心翼翼的試探和悲劇意味的迷戀、珍惜感外,後續的H(除了被迫分手後孟維在美國動的那次)都是非常契的身心投入的H。

    孟維是個

  本章未完,點選[ 數字分頁 ]繼續閱讀-->>
【1】【2】


最新章節請訪問https://m.longtannovel.com

推薦閱讀:灰色心始小歡喜之群芳亂欲綜漫學園與都市性福回憶錄兩個豔母勾人心魄的呻吟聲催眠VR大奶陳亦茹年級第一吃奶有癮校園女神被插穴極陰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