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釋出頁www.quan--er.com(圏--兒拼音,中間兩條槓哦),閱讀記錄功能以修復
拉倒底部可以下載安卓APP,不怕網址被遮蔽了
APP網址部分手機無法開啟,可以chrome瀏覽器輸入網址開啟
20-04-09
作者:聶霑
字數:13682
2020/04/09
第二章 玉女峰上合歡散 莽夫胯下天人合
青梅竹馬終成憶,芳心暗許憨兒郎。
紅燭燈影照紅袍,羅帳嬌羞欲銷魂。
徐娘也曾少女時,青衣羅裙引蜂蝶。
莽夫手握擎天柱,夕煙嫋嫋搗雲雨。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
玉真子攜孫仲君離了華山,一路向南,進了子午谷,這子午谷是長安通往的四川捷徑之道,原是偏僻崎嶇的山路。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孔明率軍第一次北伐時,名將魏延曾提出率五千精兵奇襲長安,只因子午谷懸崖峭壁,棧道狹窄,大軍倘若被圍,進退倆難,實乃致死地而後生之道,因而諸葛孔明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後因唐朝玄宗愛妃楊玉環愛吃荔枝,玄宗便命萬人苦力日夜鑿修此路,歷時三年修建而成,擴寬數尺,每隔數十里便設一處驛站,成了長安通往四川的官道之一。
崇禎三年七月,西北各省因災荒激起民變,數月便集合百萬之眾,朝廷數度派遣軍隊平叛,但這叛民反而是越剿越多,就如這鬧災荒的蝗蟲一般,滅之不盡,大有吞食西北的氣勢。
崇禎四年,賊寇短短幾日攻佔數城,無一人能敵,無一城可守。西北告急,皇帝朱由檢怒將平叛總督楊鶴罷官入獄,任命延綏巡撫洪承疇為陝西三邊總督,全權負責剿匪事宜。
洪承疇深知前任楊鶴是因剿寇不力被革職問罪的,倘若自己不能平叛,結局必定和他一樣。現下叛軍勢大,我方將士畏懼賊兵而不敢作戰,根本不能抵擋賊寇的進攻。
洪承疇急需一場勝仗鼓舞士氣。
為此他一上任便急召那人前來平叛,他深知這名將士雖沒有剿寇經驗,但身經百戰,經驗豐富,曾在遼東駐守數年,後追隨袁崇煥袁總督進京勤王,又得山海關總兵馬世龍信賴,持尚方寶劍大殺四方,收復城池。
那人作戰勇猛,身先士卒,深受將士擁護。而且那人更是被帝師孫承宗數次力薦給崇禎皇帝,而最讓洪承疇看重的,便是那人手中的一千「關寧鐵騎」。
那人便是猛將曹文詔,現任延綏東路副總兵。
這曹文詔果真不同凡響,一上任便開始四處剿寇,從汾河盂縣剿到壽陽,數月連勝,無人能敵,幾近將流寇剿滅,頓時軍勢大勝,到後來匪寇只要聽到曹文詔來打,紛紛棄甲而逃,不敢迎戰。時有歌謠稱讚:「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
崇禎皇帝為此特下旨,凡是曹文詔所要經過的地方,要多攢糧草犒勞他的兵馬,流寇被曹文詔打的苟延殘喘無處安身,再加上洪承疇欲乘勝與山東巡撫朱大典併力合剿賊寇,以西北三省及山東地區相連的特點,形成由點到面的巨大包圍圈,圍困賊寇,一舉殲滅。
賊寇首領闖王高迎祥遂召集各路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首領大會滎陽,共商應敵之策。大會採納了當時還是闖將李自成提出的「聯合作戰、分兵迎敵」戰略,農民軍被分為東南西北四路大軍,由闖王高迎祥率領的東軍浩浩蕩蕩,一路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直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老家鳳陽。
鳳陽自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被明朝皇室尊為龍脈聖地,更有先祖皇陵在此地。此時內有災荒和瘟疫爆發,賊寇亂國,外有滿清大軍虎視眈眈,倘若龍脈被賊寇攻下,明朝皇室必將顏面無存,國本蕩動,後果不敢設想。曹文詔聞得風聲,顧不得調動兵馬阻擊,親率他從遼東帶回的一千關寧鐵騎奇襲,在鎮寧的湫頭鎮同賊兵相遇,曹文詔身先士卒率先出戰,卻不想賊兵早有埋伏,將曹文詔等人團團圍住,曹文詔率部數度突圍,輾轉拼戰數里路,後力戰不屈,拔刀自盡。崇禎皇帝聽聞訊息,捶胸痛哭,追贈他為太子太保、左都督。
而為高迎祥獻計擒曹文詔的,當時只是高迎祥軍中一名小頭目,誰也未曾想,此人後來與闖王李自成齊名。
闖王高迎祥攻取鳳陽後,焚皇陵,斬相國,而後與賊寇十三家主帥羅汝才會師歸德,賊寇士氣更甚,欲揮兵直取瀘州。
自古打仗軍隊能被冠以軍名的,古有岳家軍,本朝有戚家軍,都是戰鬥力奇強的軍隊。要說在當下,最強的軍隊當屬遼東的「關寧鐵騎」,由帝師孫承宗建立,袁崇煥統帥,是唯一一支與滿清鐵騎1V1對戰的騎兵。而被帶入關內的關寧鐵騎隨著曹文詔身死而全滅。一時闖王高迎祥的軍隊無人能敵,明朝士兵都懼怕賊寇,不敢迎敵。時任宣大總督的盧象升率領他組建的「天雄軍」在汝州城迎戰闖王高迎祥,盧象升更是身先士卒,衝進敵軍,頓時士氣大振,區區兩千天雄軍,竟擊敗了高迎祥上萬重甲騎兵,成功的阻止了闖王高迎祥進攻的步伐。闖王高迎祥被迫撤軍,復入陝西。想率大軍自子午谷直取長安,守將將領孫傳庭聞得風聲,在陝北榆林緊急組建了一支軍隊,號稱秦兵前來阻擋。
秦兵的主力來自於陝北榆林,榆林是明朝九邊重鎮之一,這個地方民風彪悍,全民皆兵。據說每次打仗的時候,壓根不用動員,只要喊兩嗓子,無論男女老幼,抄起傢伙就上,而且說砍就砍,絕無廢話。就連那闖王李自成,都是出自榆林米脂的。
孫傳庭率領這樣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與闖王高迎祥所率軍隊激戰四日,闖王高迎祥潰敗被俘,所統帥的起義軍被一分為二,一部分擁護闖將李自成為新闖王,另一部分嫡系追隨了闖王高迎祥的愛將,也就是獻計擒獲曹文詔,號稱八大王的張獻忠。
張獻忠此人出生於陝西定邊縣,少時讀書參軍,曾任捕快,因事革職,便前往延綏鎮參軍,又觸犯軍法,理應當斬,主將陳洪範觀其狀貌奇異,為之求情於總兵王威,重打一百軍棍除名,從此便流落鄉間。後陝西因災荒引發民變,張獻忠在米脂加入了闖王高迎祥的民變隊伍,自號八大王,因足智多謀又通曉兵法,作戰勇猛,被任命為農民軍三十六營中革左五營營長,是三十六營最強的一營。當日他逃離了子午谷,南征北戰逐漸壯大,現已統領數十萬農民軍,自稱大西王,正率軍自子午谷浩浩蕩蕩進軍攻打四川。
玉真子與孫仲君因戰事擇小路而行,一日到了小鎮集市,進了一家客棧,見店內並無客人,只有一店小二在店,便點了二兩牛肉,一壺紹興女兒紅。
那小二手巾搭背,滿面笑容的在一旁侍應,一聽玉真子要的是紹興女兒紅,面露難色,堆笑道:「道爺有所不知,這大西王攻入咱四川,再加上各地分屬各朝,這交通要道早已受堵,小店已經數月未從紹興進貨了,這存貨早已賣完,還請客官另點其他酒,這山西汾酒……」
玉真子罵道:「我看你這廝真是睜眼說瞎話,你這酒櫃之上還不是有一罈紹興女兒紅嗎?」
那小二堆笑道:「道爺有所不知,這壇紹興女兒紅還是小人剛從臨縣調配回來,已經有買家預定了。」
玉真子道:「無妨,貧道加雙倍價錢,你只管上酒便是。倘若那人問起,你只管推說臨縣也無貨便可。」
那小二道:「不瞞道爺,這壇不僅是紹興女兒紅,還是正宗埋了一十八年的紹興女兒紅,不參半分假。即便是道爺出雙倍銀兩,小店也不能出售。」
玉真子道:「難道你家老闆放著酒有錢還不賺?你若做不了主,快請你老闆出來。」
那小兒道:「道爺就是請我家老闆出來,也沒有用,這是我們老闆特別囑咐的。您就是出是十倍的銀兩,小店也不出售。」
玉真子道:「這又是為何?」
那小二道:「道爺有所不知,前幾日大西王率大軍攻打咱們四川,這一路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殺到本鎮時,領軍的是個四五十歲的中年將軍,滿臉胡腮,身後跟著凶煞惡煞幾十人,個個手裡拿著血滴滴的大砍刀,罵罵咧咧的就進了本店,要了百斤肉,千金酒,道爺您想啊,這年頭兵荒馬亂,臨近的陝西又鬧饑荒,俺們開店做生意,一天能賣個十幾斤肉,已經算是生意大好了,平日裡哪能存這麼多的肉,那麼多的酒呢?但那中年將軍哪裡管這些,限我們在一炷香之內必須做好給他端來。這店內原來不止俺一人夥計,還有另外一個夥計,那夥計剛說了句:『爺,小店實在籌不來啊!』就被那中年將軍砍了腦袋,這手起刀落,事後小的細想,小的在這客棧幹了有些時日了,就是常來送肉的鄭屠戶,號稱這小鎮第一刀,砍肉剔骨也遠不如這中年將軍這一刀,這一刀將人的腦袋齊刷刷的斬斷,這得需要多大的力氣啊。小人生怕自己也被這樣一刀斷了性命,自是不敢再說籌不到的話了,進了後廚,見只剩下四五斤肉,著實發愁。俺和老闆都是本地住戶,知道本鎮各家各戶能有的存肉,都放在俺小店售賣,哪裡還有多餘的肉呢?俺看著老闆在院子裡來回踱步,面露難色,知道他也沒了主意。小人轉了個機靈,想著開溜,就偷偷的從後院翻牆出去,剛從牆垣翻出去,便看到鎮子上都是亂軍,烏壓壓的一片,小的能往哪裡跑啊?只好乖乖回了客棧,這小的剛一進門,就被亂軍的刀架在脖子上了,這鐵刀竟然還是熱乎乎黏黏的,小的斜眼一瞥,看到了刀上血紅血紅的,那是剛殺了人的刀啊!嚇得小的腿一軟便跪在了地上,不住得磕頭求饒。」
玉真子道:「虧得你還一男郎,生死有命,有何可求饒的?」
那小二道:「小人膽小,遠不如道爺這般灑脫。小人顫抖的跪在地上,只聽到那中年將軍旁邊一人指著俺和老闆說道:『奶奶個球的,這地方也窮的叮噹響,兄弟們趕了這麼多天的路,軍餉一個仔也見不到,還要餓著肚子打仗。不如他孃的把這倆個煮著吃了。』小人一聽要煮著吃小的,嚇得魂都沒了。雖然小的聽傳聞說這陝西鬧饑荒,人吃人,但從未真的見過,見那人說的認真,絕不像是開玩笑。眼見那人提著刀就來砍俺家老闆,這手起刀落的瞬間,忽然聽到門外一陣喧譁,緊接著就是一陣鬼哭狼嚎之聲,那中年將軍聽到聲響,『蹭』的一聲就站起來,提著刀率眾出了門。道爺,您猜猜外面發生了什麼?」
玉真子道:「不知,你快些說吧!」
那小二道:「俺和老闆趁著眾人隨中年將軍出去的當口,防備鬆懈,也想著開溜,但也不敢走正門,就悄悄的溜上了二樓躲藏,心想著指不定這些亂軍一會忘了我們,自行散去。好一會兒,俺和老闆見無人上來,也就放心下來,又耐不住好奇,想看看門外發生了什麼,便偷偷的趴在窗子上偷看。只見門外數百亂軍圍著一人,那人身高八尺,渾身是血,雙手持著長槍而立,亂軍雖然圍著他,卻無一人敢上。那個中年將軍高聲怒罵,眾將士不敢違背,只好挺槍向前。那人孤軍奮戰,渾身是膽,只見他大吼一聲,長槍揮舞,又是數人被砍到在地。這下亂軍這下更是無人敢上,只有那中年將軍,挺身向前,手中拖著長刀,霍霍揮斬數下,舞的是大開大合,甚是威武,引得亂軍們一陣喝彩。那中年將軍長刀架了個姿勢,朝那人砍去。俺心想,恐這人要凶多吉少了,閉上眼睛不忍再看。等俺再睜開眼看時,只見那人依舊矗立在那裡,而那中年將軍躺在地上,屍首分離,眾亂軍早已經跑的無隱無蹤了。那人隨後來到俺們客棧,指了指櫃上的紹興女兒紅,伸了倆個手指。小的和老闆不知道有何指示,楞在那裡,看他焦急的打著手勢,小的這才反應過來,原來這位壯漢是個啞巴,趕忙替他取了倆罈女兒紅,見他給銀兩,老闆趕忙推回不收,那人甚是執著,非要給,老闆只好收下。在這之後再未見那人來本客棧,小的也算是個本地通,知道本鎮絕無此人,心想肯定是前幾日那人正好路過此地,拔刀相助。誰知今日晌午那人又來到本客棧,細問之下才知道他就住在臨近的山上,特來買十八年的紹興女兒紅,小店無貨,這不,老闆感恩壯漢救命之恩,忙讓小的趕去臨縣調配,這也是剛回來,道爺就來了。」
玉真子一聽店小二敘說,想來此處離玉女峰不遠,便已猜到此人是誰。他和孫仲君結了飯錢,便出了店,躲在一旁的監視店內。
大約酉時時分,從鎮上走出一漢子,粗衣破布,年紀約四五十歲,身高八尺,方面闊碩,大踏步的進了客棧,盞茶的功夫,又從客棧出來,手中提著一罈酒。玉真子攜孫仲君遠遠跟在那人身後,見那中年漢子從路旁取出打好的野兔,朝深山走去。
玉真子見一路上山清水秀,風景秀麗,不由得感嘆此地倒真的是好地方。隨著那中年漢子爬山而上,到了一處山腰口,只見那中年漢子穿過幾處竹林,來到一處地方,那地方有茅草屋倆間,屋頂夕煙升起,屋外的簸箕中晾曬著樹上摘得瓜果,牆上掛著幾串臘肉,小溪繞著茅草屋緩緩流淌,那中年漢子進了茅草屋,取了刀具蹲在石盤上磨刀,一小會,又從茅草屋走出一四五十歲的婦人,端著一盆熱水放在那漢子身旁,取了手帕替那漢子擦了汗,又將手中的葡萄喂到那漢子嘴裡,二人神態親暱,像是夫妻一般。
孫仲君瞪大了眼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場景。那二人孫仲君均認識,漢子的是她師祖穆人清的隨從啞巴,而這女的,正是安小慧的母親安大娘。孫仲君不禁心想:「難道此二人……?」
話說當日,袁承志攜眾人去了荒蕪島居住,本意是在亂世之中開闢一片桃花源,但攜帶之人眾多,便有了不少世俗之事,其中穆人清與木桑道人二人嫌島上人多口雜,不得清淨,便攜啞巴離了島回了中原,三人遊山玩水,倒也逍遙自在。那日到了玉女峰下,見山中青森綠蔭,山泉清流,便尋路上了山,幾經週轉,尋到了這幾間茅草屋,碰到了舊人安大娘。
啞巴與安大娘相識幾十年,記得袁承志幼時與崔秋山被官兵圍困,幸遇啞巴解救,衝出重圍,因崔秋山身受重傷,啞巴救人心切,便將袁承志暫寄安大娘家幾日,袁承志也因此遇到了和青梅竹馬的安小慧。自從那年一別,這多年來啞巴一直與安大娘斷斷續續有所聯絡,並讓師兄黃真傳授了安小慧幾套功夫。後來啞巴隨著師弟袁承志闖蕩江湖,又聽聞安大娘的丈夫安劍清被人殺害,安大娘帶著丈夫的屍身離去,也就是自那日起,二人便失去了聯絡,不曾想今日能碰到。
原來那日安大娘帶著丈夫安劍清的屍身離了眾人,找了寺廟火葬超度,想著丈夫活著時,因看不慣他的行事,不與他相見。這人走之後,反而往日相識時的種種甜蜜,恍如昨日,對他的恨少了些,思念多了些。便想著帶著丈夫的骨灰,看一看這山山水水,了卻心願。這日也是到了玉女峰,見山中景色秀麗,猶如世外桃源,便搭建茅屋,住了下來。
穆人清這些時日也逛得有些倦了,又貪吃安大娘燒的一手好飯菜,便留下來待了幾月。每日與木桑道人擺棋論道,倒也快活。
忽一日,只聽到山下遠遠傳來年輕女子歡笑聲,緊接著便是一陣馬蹄聲響,一眨眼的功夫,便有倆馬倆人從山腰轉角處躍出,塵土飛揚。二人看到穆人清,登時止住了笑聲,神情緊張,趕忙下了馬,跪拜道:「徒孫安小慧、崔希敏拜見師祖。」
那穆人清擺了擺手,讓二人起來。
只見安大娘已經聞得風聲從屋子裡出來,見女
本章未完,點選[ 數字分頁 ]繼續閱讀-->>
【1】【2】【3】
最新章節請訪問https://m.longtannovel.com
字數:13682
2020/04/09
第二章 玉女峰上合歡散 莽夫胯下天人合
青梅竹馬終成憶,芳心暗許憨兒郎。
紅燭燈影照紅袍,羅帳嬌羞欲銷魂。
徐娘也曾少女時,青衣羅裙引蜂蝶。
莽夫手握擎天柱,夕煙嫋嫋搗雲雨。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
玉真子攜孫仲君離了華山,一路向南,進了子午谷,這子午谷是長安通往的四川捷徑之道,原是偏僻崎嶇的山路。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孔明率軍第一次北伐時,名將魏延曾提出率五千精兵奇襲長安,只因子午谷懸崖峭壁,棧道狹窄,大軍倘若被圍,進退倆難,實乃致死地而後生之道,因而諸葛孔明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後因唐朝玄宗愛妃楊玉環愛吃荔枝,玄宗便命萬人苦力日夜鑿修此路,歷時三年修建而成,擴寬數尺,每隔數十里便設一處驛站,成了長安通往四川的官道之一。
崇禎三年七月,西北各省因災荒激起民變,數月便集合百萬之眾,朝廷數度派遣軍隊平叛,但這叛民反而是越剿越多,就如這鬧災荒的蝗蟲一般,滅之不盡,大有吞食西北的氣勢。
崇禎四年,賊寇短短幾日攻佔數城,無一人能敵,無一城可守。西北告急,皇帝朱由檢怒將平叛總督楊鶴罷官入獄,任命延綏巡撫洪承疇為陝西三邊總督,全權負責剿匪事宜。
洪承疇深知前任楊鶴是因剿寇不力被革職問罪的,倘若自己不能平叛,結局必定和他一樣。現下叛軍勢大,我方將士畏懼賊兵而不敢作戰,根本不能抵擋賊寇的進攻。
洪承疇急需一場勝仗鼓舞士氣。
為此他一上任便急召那人前來平叛,他深知這名將士雖沒有剿寇經驗,但身經百戰,經驗豐富,曾在遼東駐守數年,後追隨袁崇煥袁總督進京勤王,又得山海關總兵馬世龍信賴,持尚方寶劍大殺四方,收復城池。
那人作戰勇猛,身先士卒,深受將士擁護。而且那人更是被帝師孫承宗數次力薦給崇禎皇帝,而最讓洪承疇看重的,便是那人手中的一千「關寧鐵騎」。
那人便是猛將曹文詔,現任延綏東路副總兵。
這曹文詔果真不同凡響,一上任便開始四處剿寇,從汾河盂縣剿到壽陽,數月連勝,無人能敵,幾近將流寇剿滅,頓時軍勢大勝,到後來匪寇只要聽到曹文詔來打,紛紛棄甲而逃,不敢迎戰。時有歌謠稱讚:「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
崇禎皇帝為此特下旨,凡是曹文詔所要經過的地方,要多攢糧草犒勞他的兵馬,流寇被曹文詔打的苟延殘喘無處安身,再加上洪承疇欲乘勝與山東巡撫朱大典併力合剿賊寇,以西北三省及山東地區相連的特點,形成由點到面的巨大包圍圈,圍困賊寇,一舉殲滅。
賊寇首領闖王高迎祥遂召集各路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首領大會滎陽,共商應敵之策。大會採納了當時還是闖將李自成提出的「聯合作戰、分兵迎敵」戰略,農民軍被分為東南西北四路大軍,由闖王高迎祥率領的東軍浩浩蕩蕩,一路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直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老家鳳陽。
鳳陽自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被明朝皇室尊為龍脈聖地,更有先祖皇陵在此地。此時內有災荒和瘟疫爆發,賊寇亂國,外有滿清大軍虎視眈眈,倘若龍脈被賊寇攻下,明朝皇室必將顏面無存,國本蕩動,後果不敢設想。曹文詔聞得風聲,顧不得調動兵馬阻擊,親率他從遼東帶回的一千關寧鐵騎奇襲,在鎮寧的湫頭鎮同賊兵相遇,曹文詔身先士卒率先出戰,卻不想賊兵早有埋伏,將曹文詔等人團團圍住,曹文詔率部數度突圍,輾轉拼戰數里路,後力戰不屈,拔刀自盡。崇禎皇帝聽聞訊息,捶胸痛哭,追贈他為太子太保、左都督。
而為高迎祥獻計擒曹文詔的,當時只是高迎祥軍中一名小頭目,誰也未曾想,此人後來與闖王李自成齊名。
闖王高迎祥攻取鳳陽後,焚皇陵,斬相國,而後與賊寇十三家主帥羅汝才會師歸德,賊寇士氣更甚,欲揮兵直取瀘州。
自古打仗軍隊能被冠以軍名的,古有岳家軍,本朝有戚家軍,都是戰鬥力奇強的軍隊。要說在當下,最強的軍隊當屬遼東的「關寧鐵騎」,由帝師孫承宗建立,袁崇煥統帥,是唯一一支與滿清鐵騎1V1對戰的騎兵。而被帶入關內的關寧鐵騎隨著曹文詔身死而全滅。一時闖王高迎祥的軍隊無人能敵,明朝士兵都懼怕賊寇,不敢迎敵。時任宣大總督的盧象升率領他組建的「天雄軍」在汝州城迎戰闖王高迎祥,盧象升更是身先士卒,衝進敵軍,頓時士氣大振,區區兩千天雄軍,竟擊敗了高迎祥上萬重甲騎兵,成功的阻止了闖王高迎祥進攻的步伐。闖王高迎祥被迫撤軍,復入陝西。想率大軍自子午谷直取長安,守將將領孫傳庭聞得風聲,在陝北榆林緊急組建了一支軍隊,號稱秦兵前來阻擋。
秦兵的主力來自於陝北榆林,榆林是明朝九邊重鎮之一,這個地方民風彪悍,全民皆兵。據說每次打仗的時候,壓根不用動員,只要喊兩嗓子,無論男女老幼,抄起傢伙就上,而且說砍就砍,絕無廢話。就連那闖王李自成,都是出自榆林米脂的。
孫傳庭率領這樣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與闖王高迎祥所率軍隊激戰四日,闖王高迎祥潰敗被俘,所統帥的起義軍被一分為二,一部分擁護闖將李自成為新闖王,另一部分嫡系追隨了闖王高迎祥的愛將,也就是獻計擒獲曹文詔,號稱八大王的張獻忠。
張獻忠此人出生於陝西定邊縣,少時讀書參軍,曾任捕快,因事革職,便前往延綏鎮參軍,又觸犯軍法,理應當斬,主將陳洪範觀其狀貌奇異,為之求情於總兵王威,重打一百軍棍除名,從此便流落鄉間。後陝西因災荒引發民變,張獻忠在米脂加入了闖王高迎祥的民變隊伍,自號八大王,因足智多謀又通曉兵法,作戰勇猛,被任命為農民軍三十六營中革左五營營長,是三十六營最強的一營。當日他逃離了子午谷,南征北戰逐漸壯大,現已統領數十萬農民軍,自稱大西王,正率軍自子午谷浩浩蕩蕩進軍攻打四川。
玉真子與孫仲君因戰事擇小路而行,一日到了小鎮集市,進了一家客棧,見店內並無客人,只有一店小二在店,便點了二兩牛肉,一壺紹興女兒紅。
那小二手巾搭背,滿面笑容的在一旁侍應,一聽玉真子要的是紹興女兒紅,面露難色,堆笑道:「道爺有所不知,這大西王攻入咱四川,再加上各地分屬各朝,這交通要道早已受堵,小店已經數月未從紹興進貨了,這存貨早已賣完,還請客官另點其他酒,這山西汾酒……」
玉真子罵道:「我看你這廝真是睜眼說瞎話,你這酒櫃之上還不是有一罈紹興女兒紅嗎?」
那小二堆笑道:「道爺有所不知,這壇紹興女兒紅還是小人剛從臨縣調配回來,已經有買家預定了。」
玉真子道:「無妨,貧道加雙倍價錢,你只管上酒便是。倘若那人問起,你只管推說臨縣也無貨便可。」
那小二道:「不瞞道爺,這壇不僅是紹興女兒紅,還是正宗埋了一十八年的紹興女兒紅,不參半分假。即便是道爺出雙倍銀兩,小店也不能出售。」
玉真子道:「難道你家老闆放著酒有錢還不賺?你若做不了主,快請你老闆出來。」
那小兒道:「道爺就是請我家老闆出來,也沒有用,這是我們老闆特別囑咐的。您就是出是十倍的銀兩,小店也不出售。」
玉真子道:「這又是為何?」
那小二道:「道爺有所不知,前幾日大西王率大軍攻打咱們四川,這一路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殺到本鎮時,領軍的是個四五十歲的中年將軍,滿臉胡腮,身後跟著凶煞惡煞幾十人,個個手裡拿著血滴滴的大砍刀,罵罵咧咧的就進了本店,要了百斤肉,千金酒,道爺您想啊,這年頭兵荒馬亂,臨近的陝西又鬧饑荒,俺們開店做生意,一天能賣個十幾斤肉,已經算是生意大好了,平日裡哪能存這麼多的肉,那麼多的酒呢?但那中年將軍哪裡管這些,限我們在一炷香之內必須做好給他端來。這店內原來不止俺一人夥計,還有另外一個夥計,那夥計剛說了句:『爺,小店實在籌不來啊!』就被那中年將軍砍了腦袋,這手起刀落,事後小的細想,小的在這客棧幹了有些時日了,就是常來送肉的鄭屠戶,號稱這小鎮第一刀,砍肉剔骨也遠不如這中年將軍這一刀,這一刀將人的腦袋齊刷刷的斬斷,這得需要多大的力氣啊。小人生怕自己也被這樣一刀斷了性命,自是不敢再說籌不到的話了,進了後廚,見只剩下四五斤肉,著實發愁。俺和老闆都是本地住戶,知道本鎮各家各戶能有的存肉,都放在俺小店售賣,哪裡還有多餘的肉呢?俺看著老闆在院子裡來回踱步,面露難色,知道他也沒了主意。小人轉了個機靈,想著開溜,就偷偷的從後院翻牆出去,剛從牆垣翻出去,便看到鎮子上都是亂軍,烏壓壓的一片,小的能往哪裡跑啊?只好乖乖回了客棧,這小的剛一進門,就被亂軍的刀架在脖子上了,這鐵刀竟然還是熱乎乎黏黏的,小的斜眼一瞥,看到了刀上血紅血紅的,那是剛殺了人的刀啊!嚇得小的腿一軟便跪在了地上,不住得磕頭求饒。」
玉真子道:「虧得你還一男郎,生死有命,有何可求饒的?」
那小二道:「小人膽小,遠不如道爺這般灑脫。小人顫抖的跪在地上,只聽到那中年將軍旁邊一人指著俺和老闆說道:『奶奶個球的,這地方也窮的叮噹響,兄弟們趕了這麼多天的路,軍餉一個仔也見不到,還要餓著肚子打仗。不如他孃的把這倆個煮著吃了。』小人一聽要煮著吃小的,嚇得魂都沒了。雖然小的聽傳聞說這陝西鬧饑荒,人吃人,但從未真的見過,見那人說的認真,絕不像是開玩笑。眼見那人提著刀就來砍俺家老闆,這手起刀落的瞬間,忽然聽到門外一陣喧譁,緊接著就是一陣鬼哭狼嚎之聲,那中年將軍聽到聲響,『蹭』的一聲就站起來,提著刀率眾出了門。道爺,您猜猜外面發生了什麼?」
玉真子道:「不知,你快些說吧!」
那小二道:「俺和老闆趁著眾人隨中年將軍出去的當口,防備鬆懈,也想著開溜,但也不敢走正門,就悄悄的溜上了二樓躲藏,心想著指不定這些亂軍一會忘了我們,自行散去。好一會兒,俺和老闆見無人上來,也就放心下來,又耐不住好奇,想看看門外發生了什麼,便偷偷的趴在窗子上偷看。只見門外數百亂軍圍著一人,那人身高八尺,渾身是血,雙手持著長槍而立,亂軍雖然圍著他,卻無一人敢上。那個中年將軍高聲怒罵,眾將士不敢違背,只好挺槍向前。那人孤軍奮戰,渾身是膽,只見他大吼一聲,長槍揮舞,又是數人被砍到在地。這下亂軍這下更是無人敢上,只有那中年將軍,挺身向前,手中拖著長刀,霍霍揮斬數下,舞的是大開大合,甚是威武,引得亂軍們一陣喝彩。那中年將軍長刀架了個姿勢,朝那人砍去。俺心想,恐這人要凶多吉少了,閉上眼睛不忍再看。等俺再睜開眼看時,只見那人依舊矗立在那裡,而那中年將軍躺在地上,屍首分離,眾亂軍早已經跑的無隱無蹤了。那人隨後來到俺們客棧,指了指櫃上的紹興女兒紅,伸了倆個手指。小的和老闆不知道有何指示,楞在那裡,看他焦急的打著手勢,小的這才反應過來,原來這位壯漢是個啞巴,趕忙替他取了倆罈女兒紅,見他給銀兩,老闆趕忙推回不收,那人甚是執著,非要給,老闆只好收下。在這之後再未見那人來本客棧,小的也算是個本地通,知道本鎮絕無此人,心想肯定是前幾日那人正好路過此地,拔刀相助。誰知今日晌午那人又來到本客棧,細問之下才知道他就住在臨近的山上,特來買十八年的紹興女兒紅,小店無貨,這不,老闆感恩壯漢救命之恩,忙讓小的趕去臨縣調配,這也是剛回來,道爺就來了。」
玉真子一聽店小二敘說,想來此處離玉女峰不遠,便已猜到此人是誰。他和孫仲君結了飯錢,便出了店,躲在一旁的監視店內。
大約酉時時分,從鎮上走出一漢子,粗衣破布,年紀約四五十歲,身高八尺,方面闊碩,大踏步的進了客棧,盞茶的功夫,又從客棧出來,手中提著一罈酒。玉真子攜孫仲君遠遠跟在那人身後,見那中年漢子從路旁取出打好的野兔,朝深山走去。
玉真子見一路上山清水秀,風景秀麗,不由得感嘆此地倒真的是好地方。隨著那中年漢子爬山而上,到了一處山腰口,只見那中年漢子穿過幾處竹林,來到一處地方,那地方有茅草屋倆間,屋頂夕煙升起,屋外的簸箕中晾曬著樹上摘得瓜果,牆上掛著幾串臘肉,小溪繞著茅草屋緩緩流淌,那中年漢子進了茅草屋,取了刀具蹲在石盤上磨刀,一小會,又從茅草屋走出一四五十歲的婦人,端著一盆熱水放在那漢子身旁,取了手帕替那漢子擦了汗,又將手中的葡萄喂到那漢子嘴裡,二人神態親暱,像是夫妻一般。
孫仲君瞪大了眼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場景。那二人孫仲君均認識,漢子的是她師祖穆人清的隨從啞巴,而這女的,正是安小慧的母親安大娘。孫仲君不禁心想:「難道此二人……?」
話說當日,袁承志攜眾人去了荒蕪島居住,本意是在亂世之中開闢一片桃花源,但攜帶之人眾多,便有了不少世俗之事,其中穆人清與木桑道人二人嫌島上人多口雜,不得清淨,便攜啞巴離了島回了中原,三人遊山玩水,倒也逍遙自在。那日到了玉女峰下,見山中青森綠蔭,山泉清流,便尋路上了山,幾經週轉,尋到了這幾間茅草屋,碰到了舊人安大娘。
啞巴與安大娘相識幾十年,記得袁承志幼時與崔秋山被官兵圍困,幸遇啞巴解救,衝出重圍,因崔秋山身受重傷,啞巴救人心切,便將袁承志暫寄安大娘家幾日,袁承志也因此遇到了和青梅竹馬的安小慧。自從那年一別,這多年來啞巴一直與安大娘斷斷續續有所聯絡,並讓師兄黃真傳授了安小慧幾套功夫。後來啞巴隨著師弟袁承志闖蕩江湖,又聽聞安大娘的丈夫安劍清被人殺害,安大娘帶著丈夫的屍身離去,也就是自那日起,二人便失去了聯絡,不曾想今日能碰到。
原來那日安大娘帶著丈夫安劍清的屍身離了眾人,找了寺廟火葬超度,想著丈夫活著時,因看不慣他的行事,不與他相見。這人走之後,反而往日相識時的種種甜蜜,恍如昨日,對他的恨少了些,思念多了些。便想著帶著丈夫的骨灰,看一看這山山水水,了卻心願。這日也是到了玉女峰,見山中景色秀麗,猶如世外桃源,便搭建茅屋,住了下來。
穆人清這些時日也逛得有些倦了,又貪吃安大娘燒的一手好飯菜,便留下來待了幾月。每日與木桑道人擺棋論道,倒也快活。
忽一日,只聽到山下遠遠傳來年輕女子歡笑聲,緊接著便是一陣馬蹄聲響,一眨眼的功夫,便有倆馬倆人從山腰轉角處躍出,塵土飛揚。二人看到穆人清,登時止住了笑聲,神情緊張,趕忙下了馬,跪拜道:「徒孫安小慧、崔希敏拜見師祖。」
那穆人清擺了擺手,讓二人起來。
只見安大娘已經聞得風聲從屋子裡出來,見女
本章未完,點選[ 數字分頁 ]繼續閱讀-->>